“礼患”猛于虎
(2013-11-06 23:28:5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系列 |
近年来,6万、8万、10万……一路飙升的巨额彩礼,如同一道无情的屏障,让个别地区步入婚恋年龄的农村小伙望婚兴叹;在“高价”彩礼的困扰下,有情人成不了眷属,无情人却被阴差阳错地“绑”在了一起。(10月28日《兰州晨报》)
尽管这样,中国百姓还是认同世俗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礼仪,信奉“礼多人不怪”,在这个意义上,“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还是很有道理的。
礼有四个层次,包括社会道德及风俗习惯方面的仪节;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的所赠之物。而当下的“礼”,似乎只剩下赤裸裸地聚敛钱财,文化意义荡然无存,甚至有些伦理价值被颠覆。
在甘肃秦安,农村男女谈婚论嫁,一般要经过见面、媒人提亲、研亲、定亲、提话、婚宴6个程序,每一步都要一定数量的礼品和现金。有的父母嫁女儿“称斤论两”。与此相呼应,还有近日央视报道湖北恩施“整酒”成风,除了婚丧嫁娶外,参军、升学都要摆宴席,连母猪下了崽也要摆酒。
礼尚往来变成“礼患”不是孤离的,它与官场索贿、权力寻租无不关系;与经济落后、生财少道不无关系;与愚味无知、相互攀比不无关系。有鉴于此,恩施市纪委出台了《恩施市治理违规整酒风的规定》,同样遭遇“人情灾”的湖南,也由省纪委监察厅作出新规,要求党员干部和公务员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基层官员不罢手,再好的规定也白搭。湖南某县有市民反映,在部分地区,少数干部职工抢在11月1日前突击操办酒宴。一个机关干部透露,10月下旬他已经收到了7份酒宴的请帖,其中一部分来自公务人员。
我们当然不是要孔子崇尚的那套古礼,但我们需要维系社会正常生态的健康礼仪。抓基层党员干部固然重要,大中城市的各级官员也不能置身度外,要兴文化追求,耻物欲贪婪,拯救基层百姓于“礼患”之苦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