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放弃”,才敢“放养”
(2012-12-17 07:34: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系列 |
一武汉“懒爹”管教读初中的女儿以“放养”著称。最近,一《懒爹谈教育》的帖子,被顶为某论坛首页的热贴。“懒爹”跟大家打赌,小女只要健康成长,应该可轻松上全国十大名校(12月14日《长江日报》)
我同意“懒爹”所说,对孩子不管束、不约束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更优秀、思想更独立、更有创造性。但我不信“懒式放养”,就一定能让孩子轻松上全国十大名校。
“放养”固然有别于“虎妈”与“狼爸”,是“反应试”的,但“反应试”耕耘没有理由收获应试教育的优质产品。既想进行素质教育,又想赢过大部分应试教育的精英,这几乎不可能。要么“反应试”是伪装,要么应试检验华丽转身,要么这个小孩是素质与应试“两栖全能型”。
一个学生怎样算优秀,社会、学校与家长不一定有共识,过去、现在和未来也难有共识。这个令“懒爹”自信的孩子,在350人中列116名,大概不符合应试优秀的要求,也很难被当下的名校垂青。 “反应试”的家长,如果以孩子独立生活和自主学习,以追求人生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为标准,我会敬佩他。但如果一边“放养”,一边有名校情结,我对这个家长“放养”孩子的价值取向是怀疑的。根本上说,真正优秀的学生,其终点不应是名校。
“放养”虽然难能可贵,但无边界的“放养”不等于素质教育。懒爹”以一个“懒”字概括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培优,不问成绩,不督促写作业,家长教唆读一年级的孩子扯谎称病旷课,试卷不看拿来就签名,如此“放养”,怎么能够打造出工艺精良并赢在终点的赛车。
“放养”女孩也许会是成功的个案,但以个性化的教育来应对弊端明显的体制,除了“步步惊心”,只能是战术胜利和偶然成功;在当前教育生态尚未根本改观的情况下,只有敢于“放弃”应试教育的追求,才能有真正的“放养”。再说,不论何种方式的教育,“家教”至少不是决定性的,“懒爸”的自信显得越俎代庖。
育儿有风险,“放养”须谨慎。合适的方法应该是“圈养”与“放养”相结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也要根据当前整个教育教改进程,尝试放养,收放有度。同时,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对特殊小孩,“虎狼式”的教育仍有存在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