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座谈会不能“摆会”

(2012-11-26 07:03:18)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系列
前段时间,一幅“摆拍”照片明显作假,弄巧成拙,引发媒体与社会反响。近日,有一个最高层工作座谈会议,主持人打破常规,不落俗套,让与会者坐立不安,有人说“再也不能照本宣科了”。这其实是说,今后开会不能“摆会”了。

这就是李克强同志主持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会上,湖南省的同志介绍了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情况,发言不到两分钟,李克强便插话打断。后面,李副总理对其它发言者打破沙锅式的追问,又深又准、环环相扣,令有些人猝不及防。从他插话中得知,与会者的汇报稿他会前已经看过,不需要在会上重复。

照笔者看来,会议有两种,一种是程式化的,一种是开放式的。“插话”、“追问”,不提倡念稿子,这是许多程式化的会议少见的元素,但作为本应该是开放式的座谈会,又是必须的元素。我们往往把两种会议混为一谈,座谈讨论式的会议,也要预设思维路径和会议结论,“即兴发言”也要秘书准备讲稿。有些会议材料事先准备是必要的,但不等于与会者会上再不动脑筋,并不等于不能突破准备的边界。

在老百姓眼中,当下会议的开放性与生动性,层级越高似乎就越缺乏。这固然与官场层级观念有关,但与有些领导追求会议表面效果,不求实效更有关。久而久之,有些基层领导也不自觉地上行下效,动不动文牍主义,会前“精心准备”,会上“行云流水”,会后“万事大吉”。

即使是有些程式性很强的会议,也不是不需要人们开动脑筋,不欢迎人们畅所欲言,而是需要安排会前酝酿与会后讨论。那样的会议更多是一种宣示意义。如果会议不分层级、不分内容、不分对象,一律按“好听”或“好看”要求来“摆会”,那就不是“做事”而是“演戏”。真正的座谈会交流会,不仅要有领导“插话”和“追问”,更应该有回答、有分歧和争论,最后有结论促进工作。

李克强同志“在会前就把材料看过”,很多领导干部在此应该受到触动。会议上说得较多的一句话是“领导是关键”,这话用在改变“会风”上,仍然可行。因为改变会风或者文风的文件规定多如牛毛,可是效果甚微。但愿李克强同志主持会议的良好会风能够乘十八大东风,吹遍官场和会场。

新闻材料:http://news.163.com/12/1123/21/8H1C0ACR0001124J.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