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滋养“反哺之情”靠家庭也靠社会

(2012-11-08 06:57:01)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系列

    最近,《广州日报》和《新京报》有两则新闻值得对照一读:一是12岁女孩菁菁给亲生母亲下饭的菜里下药,导致母女求助心理咨询,才晓得真相;二是大学生程威休学侍母,并为母亲送终,感动荆楚大地。两个孩子对母亲不同的反哺,固然与两位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有关,但我更在意的是诸多社会因素对于家庭,对于私性家教的影响是何等重要。
   
第一例新闻,母女俩关系亲密,相互依赖性极强,强到母亲对一个上10岁的女儿说,我以后就依靠你了。某些因素导致女孩害怕母亲会抛弃自己,最终以小孩的方式把母亲弄病,并依赖自己,达到不分离的目的。第二例新闻,我们看到的是丈夫意外离世后,母子俩相依为命,儿子小时母亲坚强,母亲病了儿子坚强。艰难加苦难的生活,孕育的是一个努力学习进取、有责任感、又十分孝敬母亲的男孩。
   
后一例故事,有一个着墨并不多的细节,那就是程威母亲病重后,伴随着儿子背母上学、打工救母的孝行,他们得到多方驰援,学校捐款和减免学费,谷城县当地医院给予医药费全免,政府救助。社会关爱让一个陷于灭顶之灾的家庭有了依靠,动机和意义,无须多言。社会性帮助给一个孩子补充了宝贵的正能量。而那对母女,我们丝毫看不到来自家庭之外的积极因素的影响,何况那位母亲给予年幼女儿是过多的负面情绪。
   
以往,不乏苦难中的孩子,以柔弱力量孝亲抚小,支撑家庭,当他们的故事感动社会时,总有厉声质疑,我们的社会干什么去了,政府在哪里?令人欣慰的是,湖北襄阳谷城县当地政府和程威所在的大学,很好地回答了这样的质疑。
   
政府和社会帮助程威解决的并非是困难本身,它会正面发酵。横向的,它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让人间充满温暖。纵向的,它对年轻一代,是一种道德信念的滋养。正如程威在母亲临终前所说的,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所有对我们有恩的人。他含泪送走母亲后,中止接受社会捐助,表示要努力挣钱偿还好心人的钱,有朝一日也将捐钱给爱心基金。
   
希望那对母女,要明白一个道理,亲人再亲,不能成为彼此生活中的唯一,单亲家庭更不能封闭,要创造条件接受社会的正能量。孩子母亲是福建人,在安徽打工,在她们周围,不论是政府还是亲友或是团体,是不是也应该从程威的成长中受到某种触动呢?

    新闻材料:http://news.sina.com.cn/s/ 2012-11-04/023925503148.s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2-11/03/c_113592990_2.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