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行为”与“通稿”模式的雷同
(2012-08-17 08:45: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系列 |
浙江舟山岱山县沈家坑水库溃坝,11人遇难,27人受伤。台风“海葵”刚过,“当地县领导火速赶往现场”,“受伤人员被安置在岱山县人民医院救治。”
在公共危机面前,这不仅是领导行为模式,而且是新闻通稿模式。领导不这样做,领导就是傻瓜。记者不这样写,记者就是“傻笔”。
“聪明”的领导还不止于此。岱山县三防指挥部在“海葵”到来前称,岱山县水利部门已对全县水库、山塘、海塘等水利设施进行了全面检查。“24小时值班,加密巡查频率,对水库安全运行情况进行密切监测,确保不因水利设施因素造成人员伤亡”。
然而,事发后,村民说,早在50天前,水库已经出现裂缝漏水,村民向当地镇府反映了不止一次,但一直没人来修。就在一天前,还有人去镇政府反映情况。
记得上月北京水灾之后,网上流行调侃一帖:说有关部门纷纷作好再战强暴雨的准备,各种抢险工具握在手上,新闻单位的镜头已校准了视角,只等暴雨和洪水发生。结果,没有再次水漫京城,倒是把天津给淹了。某些官方和媒体白忙活了一场。
难道岱山县政府准备把这座水库当作“出镜”的舞台?不,岱山县事后发布的新闻通稿称,溃坝水库是“属小(二)型水库,为非地方管理的水库”。
看来,开始是懒政的侥幸,而后是卸责的辩解。把溃坝应急当成表演舞台,说岱山官方蓄谋已久恐怕不当。但领导临场“行为模式”,绝对受益于近年“应急预案”、“应急反应”,还有危机公关。
本地与外地新闻材料对比:
http://news.
http://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