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祷亡母:魂归天国 魄入九泉
(2012-07-20 00:21: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生活系列 |
农历五月十九日,母亲出殡那天,早上8点,丧夫们最终抬起装着母亲遗体的冰棺上灵车(去殡仪馆),我们兄妹及孙辈们哭喊着簇拥其后,我不舍地与丧夫们一起抬扶冰棺,最后一次送母亲上车。
就在冰棺送进灵车的一刹那,事先没有任何征兆,忽然一阵狂风从东往西卷来,正好顺着冰棺上车的方向。上方扯起的巨大塑料布蓬,一下子像鼓起的风帆一般,哗啦啦作响,仿佛要腾空飞去。众人皆惊,所幸无险。紧随我身边的alen轻声耳语:“母亲大人升天了!”
人们在祭奠自己逝去的亲人时,有时说“在天之灵”,有时说“九泉之下”。我们永别的至亲究竟在哪,似乎莫衷一是。“大风送母”那一幕,一直定格在我脑海里。为虔诚并得体地表达我们的哀思,我力求弄清楚“天地有别”的基本涵义。
在祭祀语言系统内,“天”一般是指天国,宗教谓神所统治、人死魂归的欢乐国土,常用以比喻理想的世界。在犹太教、基督教等宗教中所称的“上帝之国”,一般指以上帝为中心,众得救灵魂安居之所,又指天堂,谓上帝的在天居所。在中国文化和中国民间信仰中,天堂、天国、天界、神界等都是同义语,如与地上人间相对的以玉皇大帝为天庭皇帝的神仙天界。在道教中,指人得道成神成仙以后生活的世界。人们相信,人死了会升天,每一个人的祖先都在天上看着自己,他们的在天之灵会保佑自己在人间的子孙后代。
与“天国”“天堂”相对应的是“阴曹地府”,这一般是贬义,我们用于故去亲人的都是“九泉之下”。和天堂相对的还有黄泉、地狱。地下水从黄土里渗出来,常常带有黄色,所以古人就把很深的地下叫做“黄泉”。后来,汉代出现了道教中的阴曹地府,佛教传入后,受其影响在道教原有的恶曹地狱基础上,发展出了系统的地狱体系,即十八层地狱。地府的概念大于地狱,阴间的概念又大于地府。九泉之下中的九字,只是因为它是数字单数中最大的数字,所以有“极限”之意。九泉是指地底最深最深处,即死人埋葬的地方,即在阴间。
“天国”和“九泉”各自分工是怎样的呢?古时有“魂气上升而魄着于体”,和“魂升於天而魄降於地”的说法。至少在周朝以前,人们就认为人分魂魄,作为阳气的魂和作为阴形的魄结合形成人,人死以后,神魂灵气归于天,精魄形骸归于地。以魂气形魄来解释人前世、现世和来世的演化,并将精灵世界分为三界:地上今生的人间,天上神灵的天堂,地下精魄的地府。地狱特指囚禁和惩罚生前罪孽深重的亡魂之地,可以说是阴间地府的监狱和刑场;而一般人死后在地府仍可能含笑九泉,像在人间生活一样。如果是上善之人,死后甚至成仙成神,灵魂荣入天堂。相应地,体魄则在九泉之下安息。
我的母亲,她的今生已经落幕,不管我们如何不舍,她已经与我们挥手作别。她年轻时柔弱的身躯开始撑起一个家庭的56年;她年老的身躯,为了和儿孙相守更多时日,顽强抗癌,受到病痛无情的折磨,体形和面容已经摧残到我们不忍目睹的地步。我们,这个世界无力解救她,但愿老人家在九泉之下得到安息。母亲的智慧、品格,以及她所有的精神能量,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已经尽了她最大的努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我们这个家庭,特别是她的儿孙们。她一辈子多愁,一辈子操劳,从不知疲倦,从没有停歇,我深信,她一直在操心,直到那最后一天。可以说,她的累,精神远重于身体。她的智慧我们敬仰,她的品格我们传承,她的灵魂完全有资格升到天国。现在,她正在天堂慈祥地关注着我们,保佑着我们。
不管是灵魂归天国之上,还是体魄入九泉之下,母亲已经与我们阴阳两界。但天地悠悠,时空无限,山高水长,隔不断亲情,相信我们永生能够感知相互存在。我们后人要紧的是做好自己,健康平安,和睦生活,家业兴旺,让母亲的体魄在地下不再被惊扰,让母亲的灵魂在天堂露出微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