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琴台剧院的精彩在台下
(2012-04-13 06:43: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娱乐系列 |
该报道似乎告诉我们,这场演出是王佩瑜的自信和坚强,顶住了“杂音”,其实,我认为,最终是观众挽救或护驾了这场演出。
那晚,我在现场。当吉他伴奏的《四郎探母》唱完,台下突然响起请京胡琴师出来的喊声。这一嗓子顿时陷演出于尴尬。少许,王佩瑜仍按计划唱《空城计》。一会儿,台下又起骚动,王佩瑜受到干扰,她伸开两手,示意吉他手和鼓手停下,说:“你们这样,我就无法唱下去了。”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观众中有人私语, “不想听的,出去。”接着,掌声响起。“杂音”没敢再度对抗多数民意,只见几个人离席退场。
在观众一遍遍鼓掌与喝彩中,王佩瑜从头开始演唱《空城计》。但气势已不如前面,她的表情与形体有些失去了精神气,可观众仍然给予她和吉他手掌声,努力让王佩瑜的表演恢复到正常,坚持到最后。
古代有个叫张老的,应邀为晋献文子赵武修建的一座宫殿落成发表祝辞:“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虽是祝辞,不无讽谏。赵武没有发怒,说,“我果真能够在这里祭祀奏乐,居丧哭灵,与祖先聚会,这也就算无灾无难,可以问心无愧地见九泉之下的祖先了。”说完,向北方磕头祈祷。史书称“善颂善祷”,因为双方都充满智慧,暗藏机锋,张老的委婉,换来的是赵武的宽容,转化为宣誓:我愿意在这个宫殿里恪尽职守,以无愧于祖先。
以史为鉴,一是演员与观众该如何沟通。王佩瑜希望与观众互动,虽然也有个别人对粗鲁戏迷喊出“丢人”,但多数人以掌声终止了“杂音”,以鼓励让遇扰的演员得到支持。二是面对不同声音应取何种态度。王佩瑜期待观众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她的艺术实践,绝大多数人不仅宽容,而且给予了鼓励。相反,当“杂音”真的来了,号称有准备的她,却缺少“不怕”的足够底气。如果不是观众力挺,她很有可能更加发恼,进一步失态。
文章草就时,我看到报道,北京戏迷们对王佩瑜的“创新”也有意见,但别人是在下半场以打折的掌声和温吞的气氛回馈给王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