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里戏外很精彩,台上台下好尴尬

(2012-04-11 00:12:00)
标签:

文化

分类: 娱乐系列

开完一个众所周知的紧急会议,马上调转另一个频道,应@方家评说之邀,前往琴台大剧院观看一场京剧。这一是场别开生面的京剧表演,它叫“戏里戏外、瑜音绕梁”。来自上海京剧院的坤生王佩瑜,大概是这个名字吧,坤生何解,不知(女老生:女演员扮演老生行当。男演员扮演旦角叫乾旦)。全场一个人演唱。穿着长褂,一头短发,戴着眼镜,一开始,我们分不清男女,京剧外行的观众一阵猜疑私语,听完一段自我介绍的独白,我们确认是“她”。

舞台上的表演形式是“戏里戏外”,戏里,就是王佩瑜的唱段,戏外,就是她的每个唱段之间的说白。她说的,不像是事先准备的台词,而是根据剧场和段子的相关联系作一些介绍,比如西皮是抒情,二黄是叙事;比如京剧流派,如余派(余叔岩老前辈)、程派、谭派等等。她,看来是一个京剧文化传承的代表性人物,只缘我等远离京剧,皮毛也不知。“十八张半”,我是第一次听说,原来里面汇集了所有的京剧精粹唱段。

@方家评说如所有年轻人一样,走到哪,苹果玩弄到哪。他查出,王佩瑜1978年生,江苏人,从她的自述得知,从事京剧艺术至少有上十年时间,这次是来武汉巡演。今晚的演唱为《瑜音绕梁京剧清音会》,不是传统的清唱,因为她带来了具介绍为不一般的六人乐队。上台的演职员没画妆,演唱时也没有传统的京剧动作,唱完一段,演员很自然随意地饮茶,很随意却很有品味地说些戏外的花絮。唱腔,从她口里出来,似乎只是个中低音,不像传统京剧扯着嗓子嚷。道白,从容平和,简洁明了。完全没有舞台表演的范儿,更没有其它舞台表演的夸张。看完一半,我们以为他们比较好地代表了海派文化的品质,大都会,就是不一样。

场内几乎坐满了的观众,看来有一部分是内行,他们知道什么火候鼓掌,什么时候喝彩,外行的我们就跟着应合。偶尔也有外行太主动,出现孤掌难鸣的尴尬。王佩瑜非常得体地要求与观众互动,她抬举了观众,观众也给予了良好的回报。

“戏里戏外”还是挺精彩的,“台上台下”到了下半场,就有了故事。中场休息后,王佩瑜脱下长褂,换上了现代的短褂装。六人乐团退场,伴奏的左边是一位吉他手,右边一位鼓师,完全是一个全新的组合与形式,字幕上打出“当京剧遇上吉他”,我们感到新奇,有些传统票友有些惊诧。

听王佩瑜介绍,与吉他组合完全是一个机缘巧合,按王珮瑜的说法,不是要改革京剧的音乐,他们没这个资格,没这个能力,也没这个必要,就是把自己在尝试中的一点小惊喜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够以一个开放的心态来鉴赏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对此,我们外行可能无所谓,但内行就不一样了,对这一点,王佩瑜声明如此表演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准备听到不同的声音。

果不其然,大概演唱了一曲之后,观众中有人叫喊着六人乐队的京胡师,粗俗的声音,一下子绕乱了舞台上的演出氛围,王佩瑜回应说,京胡师后面会上台的。我会意过来,这位观众明显是对吉他伴唱京剧不欢迎,这让吉它手很尴尬,王佩瑜圆场后,歌声又起,一曲毕,现场观众给予了比前面更加热烈的掌声,我理解,这是大多数观众对前面出现“杂音”的一个回敬,也是给予演奏员一种补偿与安慰。我周围有观众私语着,“素质低”,对“杂音”嗤之以鼻。

当演出就要恢复常态时,观众席上似乎又出现了“杂音”,我尽量把耳朵倾向舞台方向,避开干扰,但见王佩瑜中断演唱,用两手示意两边的伴奏停下,她说,这个样子我就无法演唱了。舞台上一下子出现了困境。台下很多观众对“杂音”发出了谴责,“不想听,请走开”。“杂音”没敢再度对抗多数民意,只见有几个人离席退场。王珮瑜说,你可以不喜欢我的演唱,但请你尊重我在台上的劳动。观众以热烈的掌声终止了“杂音”,也给予了演员莫大的支持。因为观众知道,“救场如救火”。如果不是观众的支持,王佩瑜很有可能因此发恼失态。

在观众一遍遍地鼓掌与喝彩声中,王佩瑜把那个中断的唱段从头开始演唱,看她仍然很认真想唱好,但明显气势大不如前面,站在舞台上的体形与举手投足有些失去了精神气。我们感叹,还是年轻了些啊,要是有些大师面对“杂音”,可能不会作出停止演唱的反应。看来,她说此次推出这种形式的演唱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还是有些言过其实了。她说自己坚强,不会被击垮,我们看,还是嫩了点。

值得肯定的是,吉他手在“杂音”面前,没有被击溃,虽然我们是外行,看得出,他后面的弹奏反而非常投入,观众也给予了他特别的掌声。我知道,大多数观众有一个共同的心理,要用掌声为武汉人挽回点面子。最后一个曲目,当六人乐队登台时,观众掌声热烈。随后吉他手登台,观众给予了同样的掌声。当王佩瑜结束演唱时,观众的喝彩最终没有形成“再来一段”的呼声,因为观众知道,王佩瑜已经无心恋战了。本来一个高品质的京剧演唱会,因为“杂音”,收尾有点无力。

与@方家评说感叹,搞创新,有风险;要与大众互动,是需要有底气与定力的;应对一些无礼的干扰,在这样的场合,真正的大气应该是不屑一顾,不必较真;现场起哄,让武汉人粗俗的陋习再一次现丑。敢为人先,在这儿变成了“二杆子”;武汉人在文化面前仍然缺少“文化”。

 

转楚地小灵灵:《当京剧遇上吉他》

王佩瑜来汉了,官人颇激动,我则倒好。但有人赠票,且是贵宾票,就去了。是《瑜音绕梁》清音演唱会。这大概是一种新形式。台口靠前,台上设有京剧舞台的桌椅,开场后,工作人员端来一壶一杯一折扇置于桌上。伴奏人员都是清一色长衫坐在台口前。王佩瑜当晚也是一袭长衫,鱼白色,平头,身形瘦弱,但风度翩翩,虽然知她是坤生,但其形象总是让人忘记她的性别。觉得她就是一男儿郎。

    说是演唱会但又比正儿八经的演唱会要轻松,没有人报幕,王佩瑜自己报,顺便也解释剧情,背景是投影幕布,每一段唱腔的唱词都以王羲之的字体书写,舞美别出心裁。唱的是十八张半的几个经典唱段,王佩瑜边饮边唱,气氛颇为轻松。之前担心,琴台剧院会坐不满,但是在她开唱前一刻,我回头瞄了一下,一瞬间居然就满了,看来,王佩瑜在武汉的影响力还是蛮大的。武汉观众还是挺捧她的。

    听了几段唱,心生恍惚。知她是78年的,年岁不大,且是一女子,成名尚早,吃着开口饭,一路走来,甚是艰辛,码头不好闯,但是,这些年,京津沪汉这些大码头,她也一个个打下来了,黑压压的台下,她一唱,竟鸦雀无声,即便是耳熟能详的段子,台下也无人和唱。感觉到她虽女流,但气场还是挺强大的。

    中间有个创新,是当京剧遇上吉他。台上所有伴奏人员悉数撤走,请上一位高人(忘了姓名,仿佛姓梁,在华语乐坛有一席之地)弹吉他,应该说京剧与吉他的相遇,给人的感觉还是挺惊艳的,吉他没有京胡厚重高亢,更衬得王的音质十分的饱满多汁,有如仙音,纯净而清冽。有点过瘾,但是一曲完后,即刻便有观众喝倒彩,要赶吉他下去,请京胡上来。令台上的瑜十分尴尬,也很恼火,反复说起尊重。又唱了一段,再唱了一段,这两段过后,我忽然觉得当初的惊艳之感没有了,莫名烦躁起来。有如花瓶美女,第一眼可倾城,再一眼就连家也倾不了了,索然无味。底下观众也有些气愤了,将手机中存的京剧在剧场播放起来,干扰到了台上演唱的王佩瑜,王佩瑜当即停下,表示无法进行演唱。底下观众立刻分作两派,老观众要听京胡伴奏的,年轻观众则力挺吉他。

    最后,京胡还是没有争过吉他。接连唱了四、五段。我的心在台下渐渐冷却。虽然王佩瑜无意改革京剧,只是做一些尝试性的创新,但是还是伤了部分票友的心。没有了京胡的京剧,还能叫做京剧吗?不是因循守旧,不是不肯创新,而是,京胡是京剧的根,没有那皮黄,还怎么唱京剧。

    王佩瑜与观众闹了个不欢而散。剧场外,观众们还在争执。对京剧与吉他的相遇十分地不买帐,但也有人责备武汉观众的素质。我的心竟一下子满是忧伤。我想今天尴尬的不止是王佩瑜和观众,还有无辜的京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