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核危机催生“中国制造”尴尬了谁?

(2011-03-24 08:06:37)
分类: 时评系列

22日起到27日,武汉中百仓储友谊路店,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代表处和湖北商业厅共同举办“春暖樱飞武汉食品节”,10家厂商近百种日本食品参展。记者发现,参会的日本美食绝大多数是“中国制造”。这些美食多数由日本投资,在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地生产,其原料均来自国内。仅有的几款日本进口食品均在地震以前生产。(《长江日报》 323日)

在近年来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情势下,这恐怕是在国人心目中享有信誉的日本食品的一次最真实的亮相,相当诚恳,而且令人可信。可是这不是消协打假,也不是一起315集中曝光案例。它非但没有让国人对没对洋货“失真”而失望,相反,它满足了消费者有质量和安全保证的一种底线要求。难得让“中国制造”战胜一次“洋品牌”,算是一次意外的收获。可惜它靠的是一场惨烈的地震引发的日本福岛核危机。

我们有理由反推一下,如果没有这次核危机,这些商品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最耀眼光芒肯定不是“中国制造”,而是“洋品牌”,或者日本原装进口。那些万能的营销商和巧舌如簧的销售员,没有必要向顾客解释这些商品真实的出身和来历。因为那样就吸引不住消费者,也卖不出价钱。

这样的反例信手拈来,央视22日焦点访谈披露的国产服装冒充意大利品牌,几百块钱的商品身价立马涨到成千上万,除了是消费者在洋品牌的陷阱中甘愿沉醉,我们没有理由不追责一些监管部门的失职。任由商家忽悠消费者,只要不触电不触雷,消费者糊里糊涂的“挨”,商家大把大把的“赚”。

媒体报道客观上为日本食品洗净铅华也好,说市民拿着放大镜仔细查看“日本鸡蛋”的生产日期是“过敏”也好,靠一场核危机让东洋美食验明正身,其动因太过沉重,那些庞大的监管部门情何以堪。但愿商品的本来面目包括价格都能直面消费者,并成为一个常态,A就是A,B就是B,是当然而不是新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