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仅为乞丐开一扇门不足以称“天堂”

(2011-01-22 18:21:06)
标签:

文化

分类: 时评系列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你有权选择离开。”杭州图书馆褚馆长这条被转发5000多次的微博,引出一篇被众多媒体与网站转载的文章——《有一扇门为乞丐而开,才有资格叫“天堂”》(见中青报 120日)。一个图书馆开放告示的补充——所有读者包括乞丐及附近的农民工,论者形象化为乞丐进入的一扇门,因而称这座城市有资格叫“天堂”。

围观这个话题时,刚好传来在杭州工作两年的表弟最近决定弃杭返汉,我问为什么,他说:“在哪还是显得孤单。工作的时候,你像个杭州人。还原生活角色,你就是外地人了。”他告诉我,最主要的是买不起那儿的房。表弟当初从国外回来,之所以选择杭州,大概也是受了类似图书馆开放告示补充之类的古惑。他虽然进去了,最终却要出来。

这让我不得不怀疑起杭州图书馆开的这扇门,乞丐和农民工是否进得去,留得下。褚馆长“无权拒绝”说明边缘群体“有权进入”,但有权进入不是一定能进入。媒体热捧这条微博多少有点娇情。中国人拥有权利而现实落空并不稀奇。笔者生活在武汉一个并非城市中心的工业城区,经常感叹这里的市民在享受这座城市最精华的公共文化资源时,远远比不上武昌汉口的市民。住在武汉图书馆旁的人,那儿举办的《名家讲坛》可以场场不漏,而我们去一次却很不容易。更不用说乞丐特别农民工,他们的居住地一般都会远离公共文化资源,所以,他们“进门”并不容易,让告示和承诺“落空”几成定律。

鉴于引进人才常有“关门打狗”的事,对“开一扇门”本不必过度期待。当下的城市仍然按等级或身份区分待遇,为人师表的老师对农民工家长未必礼遇,称为天使的医生对乡下人也不乏颐指气使。杭州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除非经过特殊培训,否则,乞丐和农民工即使进去了,也未必能拥有尊严和体面,最终也难有立足之地。

边缘群体除了与文化场所不接地气外,他们自己也缺少自信。毕竟他们是这个社会享受阳光较少的群体,他们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素养与现实语境总有抹不去的差距。所以存在着他们敢不敢去的问题。我有个侄女,由于在上学年龄才进城,对城市语言与习俗适应较差,显得不敢交流。住处那儿有全国第一所“青少年空间”,因为胆小,她一次也没进去。而那儿的负责人也表示,这个场所向所有少年儿童开放。有鉴于此,乞丐和农民工能不能真正享受公共文化教育资源,并不单方面由馆长说了算。

再说,假设主流人群在有乞丐和农民工进入的图书馆规模性地“选择离开”,这儿对乞丐来说也不是天堂而是一个新的囚室,说明馆长尊重众生平等只是传递一种对底层的人文关怀,并不等于实现众生平等。要真正让一个城市成为天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让一座图书馆成为众生平等的平台,需要社会、馆方和各类读者多方面的给力。

笔者对杭州图书馆究竟做得如何并不了解,写这篇文章时,偶然看到有位博友报料,他在杭州图书馆时就碰到过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头儿,一瘸一拐,白发乱糟糟的,穿的特破旧,身上还散发着一股恶臭。事后才知道老爷爷居然是早期清华公派去耶鲁大学的那批,17岁就去了,27岁就博士毕业。后来问图书管理员,原来这位老人这20年来每天都来图书馆看书,神经应该是不大正常的,属于文疯之类。我们暂且放下这样的人才是怎样“沦落”到这个地步的,我只想说,杭州图书馆容纳这样一个读者20年,这本身是一种难得的人文关怀。但愿那儿没有读者因为这位“神经病”的存在而“选择离开”。

难怪杭州图书馆褚馆长谢绝媒体采访,难怪这里的办公室主任刘丽东反问“这也是新闻吗?”面对媒体赞誉的淡定,说明他们不是“作秀”,不是在玩弄“概念”。笔者有理由预期杭州图书馆是“天堂”里的一个特别充满人文关怀的“包间” 

 

 新闻链接:

 有一扇门为乞丐而开,才有资格叫“天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554d530100ojtg.html?tj=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