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奥地利朋友共享音乐“夜宴”

(2010-12-25 08:14:22)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活系列

今晚,仓促赶场一新年音乐会,没有想到是来自远邦的奥地利古典爱乐乐团献演。女的金发碧眼,男的白肤高鼻,一袭黑色晚装,一脸恬静祥和。我的座位在第五排,算是欣赏音乐会的最佳区域。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欣赏西洋音乐人的演奏,这应该是平安夜让我脱俗倍感惬意的归宿了。

    眼下贺岁片纷纷登场,部部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个个认准“星不灼眼誓不露”,追新逐奇,热闹非凡。当我置身于沸腾的观影热潮中,看着年轻人追逐时尚与前卫,不由自主地亢愤、飘逸、浮华,长者也无可奈何地丢失理性和淡定。而维也纳传统新年音乐会,却是人们年复一年期待的重复,是观众永葆亲切从不厌倦的老友,在它面前,奔波了一年的人们停下脚步,奔涌了一年的思绪平静下来,不论成功辉煌,还是失败落魄,此刻,它让你的心情悄悄归零。

从文化主题来说,今天何尚不是一大群中国人陪30来个奥地利人过平安夜呢。在这个中国人普通而西方人特别的夜晚,他们作为文化使者远离故土,演奏传世金曲,诉说着永恒的情怀。而一大屋子中国人,不论男女老少,不论白丁鸿儒,齐聚一堂,或许自觉或许被感染,个个斯文起来,都置换一种西洋人的心情,按照他们约定俗成的礼节,听他们倾诉,给他们掌声,送他们鲜花。

音乐晚会开始,主办方最高级别的官员对远道而来的奥地利音乐家们表达了诚挚的欢迎与节日的祝贺,尽管台下的观众随即配送给朋友友好的掌声,看得出,因为没有现场翻译,坐在舞台上的奥地利音乐人没有任何反应,疑似木纳,作为文化交流盛景的聚焦一刻,这当然是美中不足,也应该是语言的局限吧。

音乐无疑胜过语言,它蕴含着“暗送秋波”的神奇。尽管我们不一定理解每首圆舞曲每段波尔卡准确的艺术内涵,但我们的情感很自然与演奏家形成共鸣。特别是加演的那首著名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响起,观众洋溢着笑脸的情绪与乐手们精湛的演奏,融合成富有动感的立体韵律。乐团指挥幽默简洁却出神入化的手势和表情语言,陌生的观众却能心领神会,掌声或起或停,或高或低,或急或缓,竟然配合得几乎完美无瑕。

老说我们生活的城市市民的文明素养差,当世界音乐之乡的乐团来到我们身边时,我自然担心会不会让客人水土不适?会不会让东道主尴尬?然而,近千人按时入场就座,没有喧哗走动,演奏时静静聆听,演奏毕掌声响起,音乐指挥出场退场都有掌声相伴,当《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将要献演时,观众如期报以掌声的加长版。我用余光左右一瞥被音乐陶醉的观友们,这是被国人称之为最市民化的父老乡亲么?

要知道,这并不是在北京的中国大剧院,也不是在江城琴台音乐厅,这是偏离城市中心的工业城区的一场新年音乐会,观众并非清一色的白领雅士,还包括基层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企业员工,还有残疾人,这样杂牌的观众竟然可以复制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井然有序和文明高雅,这个不经意却令人惊喜的“接轨”,并没有特别的训练与要求,大家都是持一纸门票入场,有的领取了一份音乐会宣传资料,现场唯一的提示就是前方两块电子显示屏上普通的剧场告示。

是什么力量让我们文明高雅起来?是音乐,是经典,是一种富有磁性的文化气场,是维也纳金色大厅多年来康慨而又温情的挥洒。

(初稿于平安夜人们在各大商场“血拼”之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