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有没有通达风光官阶的捷径?
(2011-06-14 15:25:05)
6月14日《中青报》刊文对河南大学计划培养新闻发言人表达一种前瞻性担忧,这类人才毕业后去哪里发言?警醒高校设置专业不要盲目跟着市场跑,要对就业形势与人才成长的规律有一个理性认识,不能不尊重学术体系和规范。而我认为这还不是问题的实质。
当南科大正在志力于“去官化”的时候,河南大学新设专业仍然有强化“官本位”的嫌疑。新闻发言人虽然是一个新型职业或岗位,但毕竟是官方体系的,而且是官阶中比较特殊的高端人才。不要说毕业生进入官方体系还有考试程序,也不说较高层级机关招考公务员已逐渐远离应届生,就是对已经是体系内的人来说,新闻发言岗位绝对是“无限风光在险峰”,通向它没有平坦的道路,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毫无疑问,高校三四年时间根本浇铸不成这种特殊人才,却可能把一批好苗子的味口调得高高,今后面临巨大落差而在现实中被摔得重重。这与其说是育人,不如说是误人。
武汉“五道杆”小学生引发争议值得河南大学借鉴。不管家长怎样解释是无心裁花,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就官模官样,官腔官调,当普通人叹息这个孩子失去了童真快乐时,有远见的人无不为这个孩子今后怎样上大学如何走向社会而担忧。有谁能够保证他今后一定就做官呢?如果说小孩有做官的天赋,却难说天生具备做不成官的抗挫能力。昨日听海外的儿子聊到,他的一个学弟对从政特别感兴趣,20来岁就游走于某些发达国家的庙堂,受到外国政要和首脑的接见,他的仕途很被同龄同类的中国留学生看好。我笑称“五道杠”也开始出口了。
当然,高校新设专业也有成功的。华中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评论”就是一个新设成功的专业。面对“校园是否能培养出新闻评论人才”的质疑,十年来,该校已经向全国媒体输送了大批新闻评论方面的专业人才,有许多成为高校新闻评论的教师,并且不乏有人已经成为著名媒体时评的领衔人物。
不论河南大学是不是受此启发,都不妨深入研究一下这一专业设置和该校培养成功背后的东西,很重要的一点是认准社会的真正需求,而不是寻找学生直通风光岗位的捷径。要不然就是东施效颦。(原题《高校培养新闻发言人疑似培养“五道杠”》)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