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爱乐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2011-05-28 10:18:05)
标签:

休闲

分类: 生活系列

晚7点半,进入琴台音乐厅,在前厅看了宣传海报,了解到今晚的指挥刘鹏和小提琴家萧丽君,都是新加坡人,今晚献演的武汉爱乐乐团,是驻厅乐团。是受海报介绍萧丽君的影响,还是哪根筋不对,音乐会还没开始,我就不自觉地关注“首席小提琴手”。今年坐的差不多是贵宾席,便于对舞台上的每人每物仔细端详,尤其是“首席”。

终于,舞台左边的门缓缓打开,只见两个一袭黑色长裙的美女在前,引导整个乐队鱼贯进入舞台。大家各就各位,两位美女在乐团指挥台的左边(以观众方位为准)就座,其中的一个短发美女看上去更加亮丽时尚,她的坐姿与别人不同,稍侧向观众席。“这就是“首席”吧。”我想。

所有演奏员坐毕。登台初始,他们的表情与黑色服装有某种协调,庄重严肃,正襟危坐,甚至有些僵硬。在几秒钟内,所有演奏员的目光都在寻找一种定位,跟歌手乐手们开腔定调一样。前两排的绝大多数面向舞台中轴线侧面而坐,目光向前,自然避开了与观众目光初次相遇的不自在。舞台后的乐手们本来面向观众,因为有前两排遮挡,不是观众的聚焦的重点。

然而,整个团队中两位最吸引观众目光的领衔美女没有那样自在。因为她们也不知道今天舞台下的观众是什么档次,有否艺术素养;按我的想象,多数观众此刻关注的是“谁是今天的首席小提琴手”,目光自然聚集她们俩。

但她们俩的目光表现迥然不同。里面的一个,也就是侧向观众的那个靓女在有意用目光寻找观众,可是又不是很自然,几乎有点窥探观众的感觉。“这不像首席的风范”,我在想。看她右手边,处于舞台外沿的一个(此刻我没有注意,她的外侧还有一把空椅子),虽然不是那样美丽袭人,却有些大气,表情平静,眼神从容,在我不经意间,她的目光很自然与台下观众交汇成功,不亢不卑,不纵不拘。“这个应该是首席吧。”

正想到这儿,观众席响起掌声,舞台左边出来一名持小提琴的女乐手。我会过神来,哦,这个才是“首席小提琴手”。只见她来到舞台中间,先向观众躬身致意,然后转身背朝观众,举起小提琴至颈部,像是和整个乐团调音。然后,她落坐在那把空椅子上,在她的引导下,舞台上演奏起一首我并不熟悉的曲子。时间不长,曲毕。观众席上再次响起掌声。乐团指挥刘鹏出场了。他,看上去40多岁,一头短发,不是我们以为的那种艺术长发。虽然知道他是新加坡人,看上去似乎和我们身边人没什么差别。他登上指挥台,面向观众致意,然后伸出右手,与“首席”轻轻握手,联袂送给观众一对微笑。受高雅殿堂感染的观众,自律的精神状态首次得到一丝放松。

第一首:《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开始了。一个很熟悉的故事,却是一个并不熟悉的曲子。我等欣赏艺术,大概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碰到熟悉的,兴趣就高涨。这个不熟悉,我就把注意力继续关注“首席”上来。只见她与舞台上的其它女性的服装并没有什么两样,并不像歌舞节目那样有众星捧月状,唯一的区别是她带来一块黑色小方巾,她在坐下之前把它放在椅子坐板后边坐不到的地方,我开始并不知道这是做什么的,后来,在乐曲间隙,我看她用它擦拭小提琴上方的琴线。进场前看观众礼仪须知,提醒观众在观演时不能有小动作,而舞台上,“首席”的小方巾,这是舞台上与演奏无关的唯一的小动作吧。

首曲毕。随着指挥退场,舞台似乎骚动了一下。首席这边两排演奏员整体后退一排,在指挥台左边腾出一个空位。我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舞台左边门再次打开,又一位女子手持小提琴,来到舞台中间,站在刚才那个空档处。也是一袭黑装,款式却独树一帜。她穿的是一种螺旋式大叶状连体低胸长裙。年龄大概比舞台上所有女性都要长一些,差不多有四十岁吧。我与阿兰耳语了一句:“这才是首席?”她也没有否定,我们心中大概都为此流露出一丝愧意,太OUT了。

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作为第二个曲目开演。自以为看过几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我,对大小施特劳斯之外的音乐作品的了解几乎空白。不熟悉,在没有被震撼之时,我把对“首席”的关注开始转移到“螺旋裙美女”身上。是不是她配特别扩音设备,只感觉她一只小提琴的音量经常盖过整个乐团的效果,即使是她与大家合奏时也有这样的感觉。这大概就是协奏曲吧。

这位来自新加坡的小提琴演奏家与指挥刘鹏不一样。从刘鹏的“艺术人生”来看,他应该是中国武汉的产品,出口转内销。先在武汉和上海音乐学院读书从教,在国内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被新加坡看中“策反”,后来又以海外艺术家身份回到武汉担任该乐团首任音乐总监和客席指挥。作为华裔的萧丽君不一样,她艺术人生和国际声誉,都根植于她新加坡的家庭背景和那个国家,她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值得自豪的新加坡人。

以我一个音乐外行人看,萧丽君的演奏非常投入认真。并非炎热的天气,我见她与指挥一样,经常是汗水浸润脸颊。指挥退场休息,或乐团演奏是她的间隙,她也带上来一块方巾,就地擦拭,并似有对观众的歉意。但我也认为,是不是因为她太认真,观众在享受她带来的音乐的同时,眼中的她,表情有些僵硬,没有乐团其它女性乐手那样,演奏的姿态自然放松,更加令有赏心悦目。此刻,我又想起了今年新年音乐会,来自维也纳的指挥与演奏家们在高雅音乐奉献时,中间总有令人轻松愉悦的诙谐“小动作”。

正想着,整个演奏似乎进入到一个高潮,弦乐管乐鼓乐打击乐全动起来,电闪雷鸣,直入云端,不一会,音乐仿佛从高山上滑落到平湖,悠扬舒展,最后慢慢凝固,在以指挥为首的舞台人都形成泥塑状的一刻,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萧丽君将颈部的小提琴放下,把一个辛劳之后成功的微笑送给观众,我们也从“高雅”中走出来放下风,伴随着惬意的笑声,全场鼓起了掌声。她先是与指挥握手(实际上是牵手),后是与先前的“首席”握手。稍息片刻,只见她给指挥一个示意,演奏继续。

演出进行到下半场,在《交响舞曲》的弦律声中,我身边的一位40岁的先生借我手中的演出资料《琴声细语》看,借此打破相邻的矜持,有了简短的交流。他告诉我,萧丽君是今晚特邀的小提琴独奏演奏家,所以只在第二个曲目中登场,全场的“首席小提琴手”其实就是那位服装位置并无特别之处的指挥大家调音的女乐手。而所有靠舞台边沿的大小提琴手,都称第一提琴手。排在最前面的称为首席。今天的“首席小提琴手”,这位先生在资料上查了一下,叫“陈莹”。不过,每次的首席不一定相同,排在今天首席左手边的那位叫李嘉,她也许是下一场的首席。(就是我第二次判断的那位,看来还是有点艺术审美的眼光啊。)

听毕,我和阿兰好一顿惭愧。中场休息时,我们还庆幸终于搞清楚了“首席”是谁呢,却原来又错了。幸亏身边这位先生的“挽救”,才避免了一场“高雅文化活动”中落下一个“低劣的错误”。我想,也许这位先生从我们中途的耳语和表情中,感觉到我们是初涉“琴场”的乐盲吧。幸运,幸运。

今晚的音乐会,其曲目构成与演出风格与多数人从电视上熟悉的各种新年音乐会不一样,只有三个曲目。而我却是用那种音乐会的视角来到现场,看完了才明白过来。一场音乐晚会,就在寻找“首席小提琴手”的纠结之中度过。我自慰,一口气不能挖成一口井,先解决音乐ABC,以后还谈高雅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