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网点门前为什么这样火?
(2011-05-13 16:15:4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系列 |
《长江日报》刊文网址:http://news.ifeng.com/opinion/society/detail_2011_05/14/6391039_0.shtml
《楚天都市报》刊文网址:http://hbrb.cnhubei.com/ctdsb/20110514/index.htm
武汉市居住万余人的白玉山地区只有一个工商银行网点,300多人挤爆3个窗口,一七旬老翁排除5小时“苦等”退休金。(《武汉晚报》2011年5月13日)
每天上班路过一邮政储蓄网点,常常看到8点半之前,门前就挤满了一大群白发老人,有时还看到残疾人。我以为都是买理财产品或者侯购什么紧俏商品。一次,问一位我熟悉的曾经担任过领导的老人,才知道,这些人都是领退休金的。老人说,为什么出现这么多人排除?因为金融部门最近几年来在社区大规模收缩了营业网点。
老人一句话让我想起,大概十多年前,各个银行为了扩展业务,把网点竟相开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总部边上,开到居民集中的居住小区,经常看到各银行的业务员通过熟人上门拜访和招揽客户。当时,一个单位的工资放到哪个银行发,那就算给那个银行的面子。几年后,不知不觉,我们感觉方便的网点越来越少了,距离越来越远了。过去上下班能兼办的事,现在需要安排专门的时间,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有时一次还不一定办得成事。
曾经被当作“上帝”的客户,为何渐渐地沦落成了“拜上帝”的角色呢?金融网点的张缩,恐怕不能排除其中蕴含着行业的利益得失。当初网点铺开上门服务是为了争夺客户,把客户网罗进来后,你想出去也不一定那么容易,银行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收缩网点,又不需要群众同意。所以,行业当然可以减少投入却仍然承担过去较重的社会服务,企业经营至少降低了成本,而老百姓的生活便捷肯定大打折扣,他们享受公共服务的代价却大大增加。
其实,在许多兼有公共服务和市场竞争的行业,“开始敞门(或增门),后来关门(或减门)”的现象很普遍。在武汉市开展治庸问责的形势下,老百姓理当给予些许期待,但金融邮政行业很多不属市区直管,看来不那么容易。像白玉山百姓呼吁增设网点的事,如果哪位领导重视,解决这个点上的问题也许不难,但整个面上的问题就不好说了。
笔者建议,行业主管部门能够借鉴中央银行用存款准备金率调控商业银行业务一样,达到什么标准决定你能开展多大业务。你对公共服务投入不到位,或者出现擅自收缩,就停止你公共服务的资格,或者将该项业务向其它民营银行开放,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老百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