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0后婚姻“5年之痒”谁之过?

(2010-11-17 21:35:02)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系列

本埠媒体有则80后离婚群体的专访分析,很值得我们这些80后父母一读。文章说80后群体离婚的节奏已经将传统的“7年之痒”提前至“5年之痒”,但风行的“出轨”并不是这一群体离婚的主要原因,而生活小事磕磕碰碰导致离婚反而占有很大的比重。所谓生活小事,多是年轻夫妇家务承担上的不适应,相互不体谅造成的。这一条原因打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根神经,我想到了身边的孩子——基本国策和应试教育下的独生子女,有多少父母把他们的家务劳动习惯和能力培养出来了,特别是男孩。

我们家目前就有一个照说已经到了婚娶年龄的侄子,仪表堂堂,本质不差,也不惹是生非,算是听话的孩子。最近因为实习在这里客居。长期居住在这儿,按说,我们应该把他当客,但他不应把自己太当客,倒是要懂得承担一点必要家务的人之常情,哪怕是象征性的。退一步说,你可以什么事不做,但自己换下的衣服是不是应该自己洗一下,哪怕是偶尔洗一下。很可惜。即使进入到冬天,他每天洗一个大澡不误,内衣和袜子一丢,从来不动半个指头。更不要说帮每天上班的我们洗个碗什么的。这点小事当然不是一定需要他做,绝对是为了他的未来与成长。多年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我想到了他走向社会如此这般,别人的感受与印象会怎样。

我的心里沉淀,当然联想到他如果结了婚成了家,如果他的父母不扎扎实实做好贴身保姆,如果嫁给他女孩子不接纳又不能互补,这日子过得下去才怪。我不怀疑这种担忧是多余的。我一直与妻子商量,当他为自己的孩子,想下决心直言重锤,多次欲言又止。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20多岁了,万一说出口他接受不了,怕伤了他的自尊,又碍于他在这客居,他一气之下一走了之,反而弄得我们下不了台,不好向他的父母交待。僵持着这种状态,心里着急得不行。

我们都知道对小孩的教育,最重要的是父母,而不是其它人。我们了解这个男孩在家里,跟许多小孩一样,过的就是公子般的生活。虽然没有锦衣玉食的水准,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父母略有要求和指点时就闹别扭,很难听进一些意见。鉴于他与父母的沟通存在问题,就有在我们家长居的现在。可是,我发现我们的增援和曲线教育也很有限,很多话也只能点到为止,与他的交流和对他的影响并不能如我们的预期有效。我仔细琢磨观察,这个孩子压根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不作为”和孩子气,对他未来家庭生活和社会适应是多么严重的不足。妻子怕我性子急,劝我耐心些。可是我以少有的耐心地盼望他有所自省与自立,却始终没有什么动静。其实妻子心里明白,这孩子似乎不暗世事,有时到了木纳的程度。

我庆幸自己的孩子很早离开了我们在外单飞,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一切靠自己打理。哪怕是打个越洋电话或通过视频问他的妈妈,只是解决面条怎样下,鸡蛋如何煎,毕竟他要动脑安排和动手实施啊。他就是花钱买,也得见识超市的物价变化和商品优劣,让他成为一个社会人。可是如果在身边,不管他愿意不愿意,我们做父母的会留下空间让他有这样的成长机会吗?他天生有锤炼自己的一份自觉吗?

当我对“栖居”我家的侄子恨铁不成钢时,我也想到,自己的孩子如果不离开家,很可能一样让我发急,甚至更甚。记得去年回国在家休假时,我有意识安排他扫一次地,他也知道我的意图,便拿起帚把在客厅里划起了大字。然而,他别扭的动作和不自然的表情告诉我,他在我们面前做家务有点放不下架子,像做贼似的。就像我妹妹的小孩,妈妈有意识要他帮助洗碗,他默着脸很不解地说:“你好意思要我洗碗?”因为,如他一样的整个群体都把养尊处优四体不勤当作理所应当。

今天下午,我因为工作的关系,走访了两个社区的“青少年空间”。这是目前城区新诞生的一种纯公益性的青少年课外活动学习场所。其中的一个空间是专门针对中学生的。碰巧有一所重点高中的班干部在这个空间组织一次生活体验活动。我们刚进去,辅导员就带我们去一群学生围着的灶台,看孩子们学习烹饪,辅导员介绍学生们在炸暑条。她对同学们说:“快,让爷爷们尝尝。”(80后的父亲竟然成了90后的爷爷,好郁闷。好在与我同行的另一位比我的华发更加壮观,也许是喊他吧,哈哈。)有个女生递过来筷子,我夹起一根暑条放到嘴里,首先感觉——熟了,其次感到有点咸味,但口感肯定比不上超市或专卖店的成品。望着兴趣豁然的这群同学,我理所应当地说:“真棒,比买的好吃多了。”同学们听了开心得不得了。

出来后,我对这位辅导员说:“你们这儿做的事是很多家庭父母做不到的事儿。孩子们的家长应该感谢你们。”这些孩子在家里除了是作业的奴隶,就是父母的宠儿。绝大多数孩子哪里会去做饭,他们也的确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作业之外的家务事。一般情况下,父母也不会让孩子去做学习之外的家务事。我同时向辅导员指出:“这里仍然有些遗憾,我看在灶台做菜的,对这表现出兴趣的,多数是女生。”

孩子不做家务,除了我们认为是问题,包括孩子本人在内的很多人也许根本没有意识到是个问题。我的这位侄子,他除了止于家务,就是他喜欢吃基围虾,奶奶都会先帮他剥了壳,给他拌好调料,看着他吃完,老人心满意足,几乎到读大学时都这样。你说,孩子能够长大吗?眼下令人忧郁,真不能说完全是他自己的责任。有鉴于此,我们夫妻坚决主张,小孩不应由家里的老人带。现在,凡在我家“栖居”的小孩,我趁他们还小时,没有太顾及他们的情面,总要吆喝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哪怕是帮助端碗菜出来,让他养成习惯。什么是品质,很多品质不过就是习惯。

有一对80后夫妻因为家务分担上的矛盾最后闹上法庭离婚,奇怪的是在法庭上陈词和辩解的不是离婚的男女双方,却是他们的父母。双方的父母都在为争取抚养孙子(外孙)而慷慨激昂,互不相让,而离婚的两位当事人站在那儿却一声不吭。看到这样的奇妙缩影,你是镇静,还是愕然?你是同情父母,还是怜悯他们的子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