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长江短笛
长江短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230
  • 关注人气:33,6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开《独唱团》的“非主流”面纱

(2010-08-10 00:34:55)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系列

1.牛皮纸封面。《独唱团》这本书,我打算替在家休假的儿子买回来的,几次都忘记了,最终由他和他妈去新华书店买了。他们回来告诉我,这次买书就是不一样,在比较显目的新书展台上没有它的影子,只好问服务员,有《独唱团》吗?服务员说,有啊,在这儿。服务员顺势蹲下,在一个普通展台的下面拿出一本书来。一看,普通杂志一样大,像过去《收获》或《新华文摘》一般厚。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封面竟然用的是普通的牛皮纸,封面一的设计竟然就是在右上部位用毛笔写就的“独唱团”三个行书体字,下面的四分之一版面是粗细不一密密麻麻的印刷体,没有层次和条理的感觉,这是哪个时代的风格啊?

2.遗失无人捡。他们娘俩说还有更趣的事呢。因为还要进商场购物,因为这本书的不起眼,他们不经意把《独唱团》丢在自行车篓里,车子停在无人值守的路边栏栅旁。一个多小时后从商场出来,才想到刚买的《独唱团》忘在车篓子里了。儿子说,完了,书肯定被人顺手牵羊了。他妈先是一惊,说,如果丢了就再买一本,反正只要16元。但心里想,也许不会丢。理由呢,一是因为该书不起眼,不像其它杂志那样光鲜夺目,人见人爱;二是人家一看“独唱团”三个字,还以为是个老式的曲谱集呢?要杂志的人多,而喜欢曲谱的人少,也许在吧。然而,当他们走进自行车时,《独唱团》孤独地在那儿等待。

3.找不着目录。不论杂志还是书,扫视了封面,就找概要和目录。可是我从前翻到后,又从后翻到前,找不着概要也找不到目录。扉页是韩寒签名的一段话,反复男生女生的,不知所云。只记得一句话,男性改变世界,女性改变男性的世界观。这段文字的背景是小字,大小字在中间留白出一把小铁锤,儿子在瞬间也没猜准是什么寓意,他讲到一部什么外国电影中的小锤,也没给我什么明确的启示。翻过扉页,接着的两个版面都是一寸大小的人物头像照片,左边按左对齐,右边按右对齐的方式排列。仔细看,才知道这是目录:只是这目录突出的是作品之作者的照片,熊猫一样的黑白风格,而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页码都是一般近视与老花眼看不清的小号字。当你对照后面的作品才知道,左边的是摄影绘画作品目录,右边才是文字作品目录。

4.称奇的后记。很多人以为这是韩寒的新作,这原来是一本杂志。按多少年习惯,我总希望从它的扉页目录中找出什么办刊宗旨,重点推介,找不着了,就直奔尾页,希望有个后记什么的,能找到点主编的思想与刊物的脉略。最后一面,却是“入团须知”和“稿费标准”。“独唱团”就够异类了,“入团”更是比较敏感的词。细细看,“创作团”是讲以什么方式接收什么样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两大类。“问题团”是介绍本刊一个特别栏目,叫“所有人问所有人”,告诉读者,你可以问任何人任何问题,本刊将想法满足你的要求。“项目团”更有趣,说所有人都可以是记者和摄影师,可以是卧底,你如果想挖掘某个社会事件真像,该刊可以提供启动资金一万无,但你得负责带韩寒们去那些不为人知的世界。照此说来,今天媒体说长沙凶杀案犯不易披露的作案动机,深圳“缝肛门”事件真相,有可能是《独唱团》投资项目了,我下期等着瞧。

5.稿费标准高。《独唱团》的文字稿号称一字两元,其实是10002000/千字,而照片影像类一张的稿费是10005000元。闻所未闻的“抄袭举报奖”,很想摘来以飨博友:该刊将在发行面市15天后给作者发出稿费,读者可在此期间内举报抄袭行为,结果将在封面上公示,杂志将将按千字千元标准向原作者发出稿费,并将按照500/千字标准向第一个举报抄袭的读者给予奖励。这么“肥”的一刀原来是为了维护《独唱团》作品的“原创性”,好方法。韩寒的精明和幽默在于最后一句:不能自己换个名抄自己然后再换个名举报自己。韩寒若不提醒,反正我一下子还想不到如此“循环经济”。

6.反传统编排。这本书看似有差不多一半版面的图片作品,因为摄影绘画的外行,那样的选题与风格我说不出什么太多的感觉。只是从中间抽着看了两篇文字稿,兔的《给你一些不给一些》和欧阳应霁的《贴地快感》,再胡乱翻了一下其它文章。过了两天,当我有空再次回到这两篇文章时,竟然想不起里面究竟写了些什么,只记得“贴地快感”是一句广东的什么方言。倒是版面编排给人印象别扭:一是杂志前半部的文字作品与图片作品并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却是正面是文字,反面一律是图片,让你阅读和看图摸不着北;二是文字版面,在一页中,有一排列的,有两排列的,也有三排列的。这一排列的文章左边,没有道理的留出空白,类似作文稿纸给人批改的一样空格;三是一篇文章“空天挤地”,如《看啦,这人》,第一页空出差不多大半,只有下面几行字,而文尾却挤得严实,不空一行。还有一种编排怪像,在文章最后一页,文字大概只有四分之一版面的篇幅,它却不接在左上方,却落在左下方,让你以为是编排偶然失误,其实,凡属不能填满最后一页的,多数是这样上不接天,下不落地,少数是几乎全页留白,把几行字孤零零地落在右下角。照说整本杂志有很多空白处,它完全可以编排得均衡些,或者把字放大些。可是韩寒用的字差不多就是Word中的五号字。还有些边边角角的字,那纯属是不准备让中老年人看的,顶多6号,特小。

之所以关注《独唱团》,一是因为韩寒是个当下最具社会争议性的年轻人。二是《独唱团》这三个字本身是个矛盾体,通常讲只有合唱团,歌舞团,独唱节目与独唱演员,韩寒用这种矛盾体刊名想揭示什么,无形中给人一种探究追踪的诱惑。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一般没看过他的小说,只看过他的博客,当他主编刊物的第一批读者,抓抓青春的尾巴吧。

在细读文章之前,本想了解通常意义的创刊宗旨什么的,可是一无所获,连它究竟是周刊还是月刊,是季刊还是年刊也没搞清楚。只知道它与我们习惯了多少年的刊物有很多不一样,我讨教儿子怎么这样,也还没细看刊物的他说了一句,这可能叫“非主流”吧。

我在没有阅读任何人对《独唱团》评价之前,记录下如此直观的感觉,对于年轻人来说,特别是韩寒的粉丝来说,可能贻笑大方,瞎子摸象,但我是想检验自己与当下的“非主流”有多大的差距,同时再次检验自己与整个社会对韩寒判断的异同。如果我读得下去《独唱团》,我将继续记录下自己的感觉与感悟,那怕我的感觉不着调,很离谱,那怕遭来网友的“板砖”。秉承一个想法,关注韩寒,就是关注社会的一种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