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体育系列 |
刘翔是“飞人”,代表了年轻人特别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媒体记者们各种“飞天”的梦想。
几天前,在北京,围绕在刘翔身边的是“追”。不仅是媒体在“追”,估计赞助商也在“追”。
在政坛,记者商人追刘翔,想追到什么?能追到什么?难道是刘翔请人代笔做的政协提案?
体育人才刘翔每年尴尬出现在“两会”会场,不是个人之过,是时代的错位。
他还是得回到赛场去。刘翔提前退会到多哈,参加室内田径60米跨栏比赛,“飞”才是他的“家业”。
刘翔无力满足人们要求他夺魁拿牌的希望,说自己只能进入前八,事实上他成了追赶别人的人。
刘翔带伤夺得第七名后低调回国抵达上海浦东机场,没有粉丝接机,没有前呼后拥的记者,遭到冷遇。
刘翔还得靠自己不停的“飞”,成绩和名次才是打动观众、吸引媒体和赞助商的利器。
孙海平答复“今年刘翔要冲击世界杯冠军。”是挽回赞助商信心,还是一种实力的承诺?
刘翔哪一次赛场的辉煌不是用“飞”在“追”?不是“追”成就了“飞”?
因为“飞”,才有“追”。只有“追”,才能“飞”。不能“飞”,谁人“追”。
(图片来自网络)
后一篇:几分钟内演绎一份“优质人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