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北大招生推荐制校长社会诚信度中国杂谈 |
分类: 教育系列 |
据北大招生网消息
首选13个省区市对于其它省区市来说,就是一根弯曲的“增量改革”基准线。
39所中学均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其中特大城市至少15所中学,人数占有率达50以上。
92个推荐名额,三大富裕圈(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占有48席,西部13个,东北16个,中部15个。
密度最高当数北大所地北京市,至少12个,最多可达16个。
广度最大当数江苏省,10个名单分布在10所中学。
上海为0。
这样一份具有象征意义的名单在教育界和社会激起轩然大波是理所当然的,这份象征着“声誉”的名单,它的产生应该关乎两大因素:一是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二是社会诚信度。这应该是北大确定“推荐资质”的两个最关键因素。这13个省区市39所中学,看来在这两方面是进入了北大的法眼。北大不惜冷落了多年来提供优质生源的更多的中学,我们无法否认北大勇敢改革的良苦用心,但怎样来证明它的公正,怎样保证它的生命力呢?这几年,教育改革的“破冰之旅”看得多了。但冰是破了,可破冰之船却频频搁浅了。
北大推荐资质榜是全社会利益调整和博弈的结果。它的产生远不止上述两个因素,至少还有权力因素,北京当然权力资源最大,所以名额最多。从长三角、珠三角走出的省部级官员最多,对中国顶级大学的牵扯肯定最大,所以这里的名额最集中。第二是经济实力,这几乎与权力是形成重叠。这一个特点值得关注,经济出权力,权力配制教育资源,当然,文化也出经济,而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盲点,上海堪称中国文化教育的高地,作为中国最顶级学府,不将其纳入推荐范围,不知是上海人的清高自傲,还是北大人的“文人相轻”?
有意思的是,获得推荐名额总数位居第一的北京,对这一名单反响最大,他们丝毫没有多年“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满足感,众多落选的知名中学校长反应激烈,认为北大遴选资质的方式有失公平,甚至认为会对学校和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从公平正义的角度讲,看看北大版“全国教育地图”,远离北京的,远离大中城市的中学和学生是不是可以反问:北京凭什么炮轰北大推荐制?(在享受优质教育方面,北京历来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