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先秦诸子的中华元典——《六经》
(2009-11-15 15:37:27)
标签:
六经先秦诸子孔子庄子中国 |
分类: 文化探源 |
中国思想文化的摇篮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而中国哲学的总源头却是先秦之前《六经》。包括诗、书、易、礼、乐、春秋。〈诗经〉反映的是现实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生活;〈书经〉作为国务存档文件的选编,以社会人事问题为主题;〈易经〉是占筮之术,推验人事吉凶;〈礼经〉纂集传统礼制,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乐经〉论述音乐的功能,指导人们培养健康情绪;〈春秋〉是历史大事记载汇编,是孔子为学生们选定、编纂,作为当时的近代史教材。
六经的基本内容是讨论社会管理及人生立身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大量著作涉及文学艺术(诗、乐),这预示着中国哲学在研究方向及表述方式上的总精神。
中国最早的哲学史论著〈庄子 ·天下〉篇指出:“《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六经在中国哲学史上处于源头地位。六经以后,才出现了先秦诸子争鸣,而六经对诸子争鸣产生了深刻影响。六经作为先秦诸子所依傍的诠释文本,由于它是中华文化的轴心、返本开新的依据。尽管先秦诸子之学百家争鸣,但“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六经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和核心话题。
关于先秦诸子的起源,自战国以来,众说纷纭,各执一端。战国两汉论述这个问题的有三大家:庄子最早首倡“六经说”;东汉班固同意庄子的观点,却又提出了“王官说”;再一个是西汉的刘安,则主张“政治说”。不过三家关于起源的概念都只限于学术思想方面。到了六朝,刘勰则从文学的角度提出诸子散文亦发轫于“六经”的观点。
六经是诸子百家的主要传统文化资源和后世主流思想的经典依据,被称为“中华元典”。先秦诸子散文一方面对六经的思想艺术有所借鉴、吸收和继承,一方面又表现为对六经有所批判、突破和创新。先秦诸子散文的产生,使散文从国家机构严格控制下的史官记录、书写发展到个人自由著述,把散文从经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焦点,并不在自然观与宇宙观上,而是在人生观、社会观、人性观、历史观、伦理观、价值观等方面,一切是围绕着“人”展开的。而这个论域与六经是一脉相承的。认识六经的重要性,丝毫无损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作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它只是说明中国思想文化的“盛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地下突然迸发的。如果再往前追溯,了解六经的形成肯定会触摸到传说中的炎黄文化、三皇五帝等更早的文化源头。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http://www.historyteaching.cn/lsjx/show.asp?id=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