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长江短笛
长江短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230
  • 关注人气:33,6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忽略“人梯壮举”边缘的“贝丽珠”

(2009-11-07 12:36:57)
标签:

人梯

冬泳队员

贝丽珠

杂谈

分类: 荆江人链

长江大学15名大学生结成人梯救起两名落水少年,英雄集体事件已经被总结为一种“人梯精神”。大学生结成的“长江人链(人梯)”堪比当年大学生组成的“华山人墙”,是对麻木的社会良知的呼唤,是对沉沦的人性道德的警醒,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新诠释,也是90后自强自立的一座丰碑。

但是,在荆州救人事件之后,那三名冬泳队员自发救援遇险大学生,却是这一宏大叙事不可忽略的经典细节。虽然他们未直接救起两名溺水少年,虽然他们没有付出最大的代价生命,但他们的及时选择和勇敢行为,却是这一英雄壮举中弥足珍贵的“贝丽珠”,是令我们在深秋感受温暖的一缕阳光。

当听到江边的呼救声,宝塔湾冬泳俱乐部队员韩德元同队友杨天林、鲁德中立即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事发地点,他们把救生圈丢给不会水的学生,相互协助,不顾疲劳奋勇救人,他们其中两人是已过60岁的老人,如果不是他们出手相救,牺牲的可能不只三个。如果说大学生是用爱的力量链接出一条通往生命的天梯,那么,三名冬泳队员的行为是对这一天梯最有力的支撑和拱卫。可贵的是,这三名冬泳队员并非第一次在这里义务救人。

三名冬泳队员对于救人遇险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是生的希望,是爱的传递。大学生勇救少年——冬泳老人勇救大学生,这是更有宏观意义和深刻内涵的的“人梯”。想想当勇士在孤身斗歹徒周围无援手的情境,冬泳队员出现在紧急救援现场是一种什么力量。当我们谴责不救活人捞尸诈钱挟尸要价的行为时,三名冬泳队员义务救人是何等地高尚。

令人感动的是,三名冬泳队员事后相当淡定,韩德元奋力救起三个人,却还要面对家人为何不多救几人的过分责怪。鲁德中事后一直后悔没有多救起几个学生,他说我们救人的人不需要报答,他从不询问被救人的姓名。杨天林说他们救人只是举手之劳,并不值一提。因为冬泳队员有经验,熟悉这里的水情。总之,他们无意当什么英雄,事实上,他们出镜也很少。

长江短笛觉得,媒体和社会却不要因为他们的低调,而轻看了他们架起的是一座超出了生命救援意义的“人梯”。有这样的群体和义举,人们会更有爱心更愿奉献,在危难面前会更加勇敢一往无前,让勇于牺牲者无怨无悔。弘扬这种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更是社会的期待。

 

 

附:贝丽珠注释:

    日食的过程:日食的开始是默默无闻的,在太阳的西边缘,由月影产生一个小小的缺口,这意味着月球已开始侵占太阳表面了。这个小缺口在逐渐增大,直到约一个半小时后,太阳的表面几乎完全被侵占,只剩一条蛾眉月形的亮带。以上构成了日食的偏食阶段。接下来直到全食发生的几分钟是很壮观的:气温骤然下降、天空变暗、群星浮现、一团淡黄色的薄雾笼罩着远方的地平线。鸟儿们由于突然来临的黑暗而不知所措,四处乱蹿寻找着自己的家。一切都好像在刹那间肃静了下来。
    贝利珠以它的闪耀夺目和时间短暂而倍受人们的关注。当窄窄的弯月形的光边穿过月面上粗糙不平的谷地时,就变成一系列的小珠子。这些光斑称为“贝利珠”。贝利珠是日全食开始或结束时太阳光从月面边缘的山脉缝隙中透射而出形成的,持续时间只有一两秒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