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忽略“人梯壮举”边缘的“贝丽珠”
(2009-11-07 12:36:57)
标签:
人梯冬泳队员贝丽珠杂谈 |
分类: 荆江人链 |
长江大学15名大学生结成人梯救起两名落水少年,英雄集体事件已经被总结为一种“人梯精神”。大学生结成的“长江人链(人梯)”堪比当年大学生组成的“华山人墙”,是对麻木的社会良知的呼唤,是对沉沦的人性道德的警醒,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新诠释,也是90后自强自立的一座丰碑。
但是,在荆州救人事件之后,那三名冬泳队员自发救援遇险大学生,却是这一宏大叙事不可忽略的经典细节。虽然他们未直接救起两名溺水少年,虽然他们没有付出最大的代价生命,但他们的及时选择和勇敢行为,却是这一英雄壮举中弥足珍贵的“贝丽珠”,是令我们在深秋感受温暖的一缕阳光。
当听到江边的呼救声,宝塔湾冬泳俱乐部队员韩德元同队友杨天林、鲁德中立即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事发地点,他们把救生圈丢给不会水的学生,相互协助,不顾疲劳奋勇救人,他们其中两人是已过60岁的老人,如果不是他们出手相救,牺牲的可能不只三个。如果说大学生是用爱的力量链接出一条通往生命的天梯,那么,三名冬泳队员的行为是对这一天梯最有力的支撑和拱卫。可贵的是,这三名冬泳队员并非第一次在这里义务救人。
三名冬泳队员对于救人遇险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是生的希望,是爱的传递。大学生勇救少年——冬泳老人勇救大学生,这是更有宏观意义和深刻内涵的的“人梯”。想想当勇士在孤身斗歹徒周围无援手的情境,冬泳队员出现在紧急救援现场是一种什么力量。当我们谴责不救活人捞尸诈钱挟尸要价的行为时,三名冬泳队员义务救人是何等地高尚。
令人感动的是,三名冬泳队员事后相当淡定,韩德元奋力救起三个人,却还要面对家人为何不多救几人的过分责怪。鲁德中事后一直后悔没有多救起几个学生,他说我们救人的人不需要报答,他从不询问被救人的姓名。杨天林说他们救人只是举手之劳,并不值一提。因为冬泳队员有经验,熟悉这里的水情。总之,他们无意当什么英雄,事实上,他们出镜也很少。
长江短笛觉得,媒体和社会却不要因为他们的低调,而轻看了他们架起的是一座超出了生命救援意义的“人梯”。有这样的群体和义举,人们会更有爱心更愿奉献,在危难面前会更加勇敢一往无前,让勇于牺牲者无怨无悔。弘扬这种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更是社会的期待。
附:贝丽珠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