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君子人格”有何弦外之音?
(2009-08-15 17:58:03)
标签:
小人之心人格君子文化交流余秋雨中华长沙经贸文化论坛文化 |
分类: 哲思系列 |
余秋雨在长沙“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的演讲,我今天才阅读全文。不管文化界和媒体如何不屑于他的文人作秀,不管前段时间沸沸洋洋的“诈捐”事件最终如何收场,还不足以改变不了我对他总是以文化眼光来诠释历史与现实的诚服。在当前政府和组织总以一种理工科思维和方式应对与解决复杂社会问题面前,余秋雨的文化观总有一种穿透乌云穿越时光的力量。
何为理工科思维与方法?讲稳定就是机械控制,反腐败就是做外科手术。比如说去年为了保北京奥运、今年为了保北京的国庆60周年阅兵,我们可以在包括北京在内的河北境内筑成三道防线,能够抵御国内外的任何干扰与破坏。从长远和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是不是理工科思维和方法使然呢?我们享受着“空调制造第五季”,而文化的力量似乎渐行渐远,感觉不踏实,有远虑。余秋雨的文化观无疑可以慰籍我们忧患思危的焦躁心情,但愿能借此打开我们新的思路,给我们解决诸多社会问题提供良方。
余秋雨认为: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早在经贸之前就开始了(我理解,只是体现文化交流的论坛这样的符号现在才出现。)对于一个成熟的人来说,他的第一身份和最后身份都是文化身份。文化身份是隐潜的,却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沟通,甚至,五千年的积累就闪动在一次眼神递接之间。文化沟通比经贸沟通更关及生命的本质。那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不需要合同,不需要帐号,不需要收据,最快速,又最深刻。
我们往往把“文化”看小了。大家已经习惯于把“文化”看作是“文化界”一批人各自在从事的那些专业,看成是那些字,那些书,那些文物,那些音乐,那些舞蹈,那些概念,那些规矩。这一些当然都很重要,但即使把这些加在一起,也只能说明它们是文化,还不能说明文化是什么。在我看来,文化,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的共同体。那么,所谓中华文化,也就是中国人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的共同约定。因此,我们在探讨中华文化传承的时候,既要注意到具体的专业技术层面,更要注意到整体意义,不要因小失大。
余秋雨演讲的核心观点:是根据文化人类学关于集体人格的思维,认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君子人格”。他认为,世界上各大文明真正的文化传承,必须靠“集体人格”的延续来完成。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术问题,请容许我多讲几句。欧洲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荣格曾经说过: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根据这个原理,中华文化的最后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集体人格是一种生命现象,只要是生命现象就会遗传,就会有一种类似于DNA的质素,就会有一种仿效的范本,皈附的动力,于是,传承就有了可能。世界各大文明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集体人格,例如英雄人格、先知人格、神圣人格、绅士人格、骑士人格、武士人格等等;而中国文化所提倡的集体人格,则是君子人格。
余秋雨的“君子人格论”,的确体现了资深文化学者的一种境界,但这篇演讲明显会让“咬余派”或者易中天的粉丝们感到不快,有借题发挥以泄私愤之嫌,有悖于他所提倡的“君子人格”。如下:
第一.“君子论”示好于丹。我们知道余秋雨与易中天最近有过结,而易中天与于丹的关系向来比较热络,他们在《百家讲坛》先后上镜相映同辉。而“君子论”正是于丹经典讲题。余秋雨与于丹出现在同一个场合,深谙文化交流真谛的余秋雨,自然而然地拿“君子论”与于丹结成统一战线。所以,“我与于丹一见如故”,看似自作多情,其实是从文化上套老了于丹,而不管于丹愿不愿意。
第二.“收据论”反讽“诈捐”。照余秋雨的观点,文化交流比经贸交流更体现生命本质和社会价值,文化交流也许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笑脸,双方就可“心有灵犀一点通”。而其它物质交流则难以望其项背了,什么合同,什么帐号,什么收据,在文化交流面前,自然显得庸俗可笑,不值一谈了。
第三.“小人论”意在“沛公”。应该说余秋雨出现在长沙的文化论坛上,客观上是对易中天的一种示强。长沙作为易中天的故乡,他自己愿不愿意来是一回事,问题是没有荣归故里在这个重要场合,他不可能向粉丝解释是由于自己的清高。而余秋雨在易中天的家乡大谈一百多年前一个“小人陷害君子”的故事,而且是一位有着文化交流使命的君子,完全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第四.“领带论”自食其果。余秋雨演讲之前反复解释自己在包括长沙论坛在内的两个重要场合不扎领带,是谋求一种突破,自称是宁可失去一种庄重场所应有的礼貌,也不能忍受千篇一律的枯燥,这多少让人感觉到了一种文化人的娇情。本来文化界一直贬指其文化活动为文化作秀,这次“领带论”正好给了别人的口实。那么一个不扎领带的理由,那么多此一举的表白,完全是画蛇添足。
“君子人格”是一个既吸引眼球又有中华文化厚度的命题,我本来寄予更多希望,像读进他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一样,走进思想文化的原生态,来漂流,来淌洋,来淘醉。可惜余秋雨在这样高尚的命题里太过明显地植入了自己心灵角落的许多俗事烦恼,不知海峡对岸的文化学者当作何想,反正让我颇感失望。当然,这种失望仍不足以改变我对他若干文化观的诚服。(曾用题:《余秋雨的“君子人格”与“小人之心”》)
链接:余秋雨论《君子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