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鲜花是具有公益人格的贤妻良母
(2009-04-02 13:54:16)
标签:
人格牛鲜花贤妻良母文革北风那个吹文化 |
分类: 视读系列 |
东北农村的牛鲜花来到城里,能够做好一个复杂家庭的儿媳妇,能够成为城市剧烈变革中的强者,能够让一个失败婚姻起死回生,不是乡下女人勤劳善良坚韧努力就能够解释的,这取决天她年轻时形成的人格,那就是牺牲和奉献。看完了电视剧《北风那个吹》,我一直忘不了这个人物形象,似乎明白了点什么。
她少有农村人骨子里的那种身份等级的自卑,不管是在管理知青点的农村,还是在自己拉着两个小孩融入的城市,都有那种自信和坚强,也有那种因地因时制宜的调整和适应。当然,她也不是神,准备进城时,老父那句“城市是人家的城市”,在她的婚姻突然遭遇寒流时,也曾经笼照过一直亮堂的心,但这不是主流,她的主流是牺牲与奉献,是面对与奋斗,是一种人格在支撑着她。
笔者所说的人格,有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但更多是道德意义上的人格。它是一个人价值选择和心理特性的总合,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作为独特的品质,它是一个人人生的通行证。这种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公益人格者往往特别乐于张罗别人的事情,以助人为乐,有显著的奉献精神,对于个人物质回报与享受的欲求度低,有相当的分享与服务公众和社会的倾向。牛鲜花就具备这种人格。
牛鲜花与帅子,两人相对社会等级上的主次地位,在农村和城市的互换为何成功?除了帅子的真诚,主要是牛鲜花人格的作用。表面上我们佩服她能官能民,能乡也能城,实际上是她的本质在起作用。不管是贵为大队(村)革委会主任,还是人在屋檐下的城市,为他人着想从大处着眼,为了自己的所爱(大爱和小爱、事业与私情)勇于作出牺牲与奉献。她赢得帅子不是心计而是人格,不是索取而是奉献。牛鲜花失去帅子,严格来说是“小三”趁机钻了牛鲜花人格的空子,牛鲜花一次次上当和受骗,都是别人以卑鄙的鸟枪打中了高尚的胸膛。帅子最终回归牛鲜花,给了牛鲜花高尚人格的最好回答。
在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在意了专业不对口的比例相当惊人,据说有70%之多。同样,很多人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人格类型不合拍也比比皆是。专业不对口可能形成复合型人才,有些专业本来就学得勉强,从事的职业只是潜质的回归。而人格与职业不对口,可能对人生和职业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如商业性人格从政就对社会不利,政客性人格可能对生活不利。但有些人格却不论你处于什么地位和阶层,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牛鲜花就是这样,如果她一直当官,这种公益人格是能够有益于社会和她的从政职业。但命运安排她脱离了官场,当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儿媳妇,当了一个话剧团的跑龙套的演员,甚至沦落成了一个被遗弃的“怨妇”,她却以公益人格,“搞定”了不好侍候的公公婆婆,安心做好一个配角演员,顶住了丈夫的背叛,这些都得益于她的人格。
牛鲜花进城后的表现与她在农村当革委会主任有很大的关系,褪去当年左的外壳,是她那种为集体为他人着想而努力的优秀品质,那种尚未被极左思潮熏臭的人性与良知。照现在的说法,是有突出的公共服务理想与精神, 价值观中间有利他取向与追求助人的成就感倾向。不过,幸亏她及早远离了“文革”的核心区官场,幸亏命运安排她不得已跟帅子进了城。要不然,长以时日,牛鲜花的公益人格会被左的思想进一步扭曲,不以她的意志转移,会制造更多的“帅子当英雄”的荒唐事件,她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政治上的悲剧人物。
牛鲜花的公益人格是怎样形成的?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因为他属于“文革”一代。这不是与彻底否定“文革”相违背吗?其实,牛鲜花当革委会主任期间,极左的一套并不是以洪水猛兽的形象出现的,牛鲜花这一代人还是怀有健康的理想、向善的取向着力于自己生活的社会现实。后来认为左的东西,对于她们这一代人,当时吸收和理解的大多数是正面和积极的,极左的毒汁并没有完全渗透到她的骨子里血液中。如果说那个时代的官场文化和社会文化是糖衣裹着的炮弹,比较年轻相对单纯的牛鲜花们是吃了外面的糖衣,而吐出了害人的炮弹,或者是没来得及碰着里面的炮弹。从这个意义上看,“文革”造就了牛鲜花的公益人格。
怎样描述具有公益人格又是贤妻良母的牛鲜花?有这样一段话比较接近我心中的感觉: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然,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北风那个吹》吹开尘封的历史,牛鲜花似乎是以这种女性的“成熟”定格于现代观众的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