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在“诚信银行”缴费充值很前卫
(2009-03-25 09:47:10)
标签:
宗教诚信银行精神品质圣徒通信证欧洲杂谈 |
分类: 时评系列 |
楚天都市报报道
老师想办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本无可非议,以诚信来引导学生自律也的确有高度,但把诚信物化为金钱,把学生日常行为全部归结为诚信,是不是一种错位?至少是以偏概全。学生讲小话、玩手机、不专心上课既是需要规范的言行,也是小孩的天性,归结为诚信实有牵强。可以用钱充值诚信,七元钱抵20分则近似荒唐,这与社会上存在的以钱抵罪不是一回事么?
一是文偏正题。诚信银行,顾名思义是信誉问题。诚信影响行为,但所有行为不一定是诚信问题。把所有行为操守都记在诚信名下,是对这一重要思想品质的泛化,无助于诚信的建立。二是价值误导。诚信是做人的精神品质,岂是几块钱所能买来的。诚信可以造就财富,而金钱换不来诚信。三是涉嫌违规收费。建立虚拟精神银行是可以的,如果以收费形成实体银行,这笔钱用来做班费奖励表现好的学生,且不说是否透明,这难道不涉嫌乱收费吗?四是妖化老师家访。老师本来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家访既可以诫免也可以是褒奖,而诚信银行成立后,学生不惜求情和付费阻止,老师家访几乎成了学生的末日。
在欧洲中世纪,宗教界曾发行过“赎罪劵”。一个人肆无忌惮地去堕落、去做坏事,只要他做完之后肯掏出一笔钱来赎罪,肯购买所谓的“圣徒遗物”,他的灵魂就可以上天堂。最荒唐的是教会炮制的所谓“善功圣库理论”,说早期圣徒们所做的圣功远远超出了拯救他们罪孽所需,这些多余的善功存在教会里(也是虚拟),他们具有赎罪的功能。花多少钱赎清多少罪过,只要你肯认购这些赎罪劵,哪怕犯下了滔天罪恶,你的灵魂照样可以上天堂。无知的百姓信以为真,以为“只要购买赎罪劵的钱‘叮当’一声落入钱箱,你的灵魂立即升入天国。”
两者肯定不是一个层面的上的事,但逻辑是一样的,那就是金钱可以赎买无价的精神品质,包括信仰和诚信。赎罪式信仰最终被欧洲的宗教革命所唾弃,金钱抵诚信理所当然地让学生困惑遭家长质疑,诚信和金钱究竟谁是人生的通信证?这种错位逻辑用到涉事不深的中学生头上,将严重扭曲成长心灵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的形成,那不是激励学生上进,而是引入歧途。如果许老师教给学生——20分值的诚信值七元钱,老师注定会在醒悟过来的学生心目中严重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