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系列 |
关于捐款,我们已经经历不少,感动不少,但出于全民高度自觉、热情真诚的慷慨捐款,当属这次四川地震。当央视直播中的画面还没有更多出现捐款时,我所在的机关就有一些同事按捺不住对灾民的同情与怜悯,不停的打听为什么单位还没有组织捐款。因为很多人还不适应通过网络手机等社会方式捐款。我静心观察了一下,其中有些人在平时,可能被人认为是在意个人得失的,甚至有的同志不久前还因为规范津补贴造成的不平衡,需要组织做安抚工作。可是在国家危难面前,这些同志完全是另外一种姿态。面对这样的人,我们表面可能没有表示惊讶,但内心已经被其打动。在上级没有布置下来的情况下,单位主动组织了捐款,满足了大家向灾区献一份爱心的愿望,我自己急于为灾区作点什么的心情也得到些许缓解。
没想到晚上回到家里,一个电话又让我的心情不安起来。我刚落座就接到儿子从海外打回来的电话,他关切地说,爸,你和妈妈还好吗?因为今年国家事情比较多,我们经常保持联系和交流,这段时间更不用说。我说还好,你怎么样?他说,我今天向四川地震灾捐款了。我急忙问他捐了多少,他说我捐了200元。哦。我心里说还不错。但他接着补充说,我捐的可是200元外币啊。我明白过来,原来他捐的钱相当于人民币1000多元。这让我一时没有思想准备,故没有及时发出对儿子的赞叹。
这也许让他体察到了我的真实感觉。他接着带有一丝忧伤地说,爸,我们国家今年以来可算多灾多难,我也不小了,总觉得应该为国家做点什么。我们同学中近期正在传看一个网上贴子,大意是说,十年以后,如果你的孩子问你在四川地震时你做了什么?你将怎样回答?所以,我想我必须自己决定做点事,尽管我费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济于大事,但让我的心理会平服一些。我们深圳同学家长已经决定收养地震孤儿了。我这样做,相信你会赞成。我赶紧说,当然当然,爸爸非常赞成。
可是我的思絮飞快地回忆儿子出国五年来,尽管他只需要我们家里补贴部分生活费用,其余大的开支都是奖学金,但他每次买东西,只要是价值几十元人民币的,差不多都要事先打电话请示他的妈妈,有时免费食堂的饭不好吃,他和同学在外解解馋,也要和我们打个招呼,尽管并不是我们刻意的要求。他是个懂事的孩子,知道我们工薪阶层存钱不易。而这次他一次捐款1000多元人民币却没有事先征求我们的意见,其中的原因,绝不是因为他心中已无父母,而是因为长大了的儿子心中有祖国,有自己的同胞,这也是我们作为小留学生父母对他们的成长,一直最为关切的一个价值取向问题。他这样做,我会过来后倍感欣慰。
当然,其中还有一个原因,他没有说出来。因为他目前在打着两份工,一份是家教,一份是相当于网吧的管理。后一份工作几乎是每天的夜班,他的妈妈要他放弃这份工作,怕太累并且熬夜影响身体发育。我也要他放弃这个工作。我还说,你为什么不找一个相当于“白领”一般的工作呢?儿子说,目前我们还不是大学生,什么工作经验都没有,我能找到这样的工作算是幸运的。就是这两份工作,不仅让他从此有了自己的劳动收入,也让他在等待上大学的日子过得特别充实和快乐,也许这是他自主决定捐款的物质基础吧。聊到最后,儿子问我捐了多少,我一时无语。只好说,爸爸妈妈可都要向你学习啦。估计他也能从我的话中知道一个谱,可是对话之后我的心中掠过一丝惭愧。
今天是地震后的第一个周末,我一早出门就要做一件与赈灾有关的事。协助组织离退休老干部们的赈灾捐款工作。这个党支部每月一次组织生活已于本月7日进行。然而,今天(星期六)早上,大家络绎不绝又来到老干部活动室,一个个表情凝重地坐下。这是应许多老同志的要求,党支部书记破例在公休日召集的一次特殊的组织活动——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向受灾同胞献爱心。陈书记结合全国抗震救灾的严峻形势提了三点意见:第一,要坚决支持党中央当前作出的抗震救灾的重要决策,做我们当地改革发展稳定的促进者。第二,近斯取消一切老干部的外出或花钱的活动。第三,为四川地震灾区尽一份心出一份力。话音未落,很多老同志已经开始捐款。
陈书记、老红军等人带头捐款1000元,许多老干部捐款600元、500元、300元不等,这个标准一时让我也没有思想准备。不到20分钟,现场捐款38人共计 15700 元。我亲眼所见,这群人中,有的从医院赶来的,有的由儿子搀扶而来的,有的拄着拐杖走来的,还有一些在外地和国外的老同志纷纷打电话请人垫捐善款。其中,有的老干部家庭生活也很困难,因为家属和子女下岗,他们几乎要靠自己的退休金养一大家几代人,工作人员看他们三五百捐,真有些不忍心收下。
今天赶来捐款的许多老同志,几天前就曾纷纷打电话要求捐款,有的等不及已在原单位和医院捐了款,如一位王老先前已在社区捐款1000元,今天又捐1000元。正是这个王老的捐款让我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也可以说让内心比较自信的我有些羞愧。为何这样说?因为这个王老,曾经为了自己退休金的计发,多次上访上级,为可能存在的几十元的误差,让单位专门成立专班调查处理。当时,我作为有关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参与其间,因为历史等方面原因,问题并没有按照王老的要求得到完全解决,他反而在我,或许在专班的许多人的印象中留下一个计较或者自私的印象。而此次捐款,他的举动让我刮目相看,让我们在场的工作人员感动不已。我恨不得马上向当年那个专班的所有人为王老洗去“不白之冤”。
老同志们一直表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虽然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了,但扶危济困仍然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虽然老了,但人生宗旨没有变,我们与灾区人民心手相联。
这群老同志的捐款本以为是一种平常的形式,让大家表达而已,结果却出乎我意料。为此,我和其它工作人员没有了下午休息的意思,得想办法把他们的义举和精神采取可能的方式和渠道作必要宣传和报道,让他们影响更多的人来为抗震救灾作贡献,我为此忙到8点多钟才回来。
两个捐款故事中的人物都不算社会的主流角色,他们的善举虽然不能像前线抢险人员那样感天动地,但他们的精神一样无愧于今天这个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不朽时刻。他们的付出虽然不能与巨富大腕们比高下,但他们的爱心不会亚于金钱对灾民心灵伤痛的深情抚慰。
(另题:赈灾:金钱是必要的道具精神才是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