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时评系列 |
(博论坛文化漫谈置顶、锐博客影音评论、文化博客城市江湖栏推荐文章)
不管观众和网民对余秋雨在青歌赛上的点评掀起怎样的波澜,我仍然对他的点评情有独衷。我甚至采取“选看”方式,除非我认为的“天籁之声”,一般情况下,到了余秋雨点评,我才凑到电视机前。我习惯了他那江浙普通话特有的韵味,欣赏他自由畅想的神态,爱听他借题发挥一个个古今中外的故事。可是今年青歌赛上,观众和歌手时不时遭遇余秋雨的“无聊”点评,他的同台评委徐沛东也感染这种“无聊”。主要有如下四种:
欲言又止型。文化知识考题,绝大多数都是普通观众感兴趣,有些是大家极想重温的话题。每当选手一答完题,很多观众包括现场的其它评委都眼巴巴地期盼着,可余秋雨竟然频频打出“没有点评”的勉战牌。熟悉余秋雨的观众明显感觉他有很多话想对大家讲,却很不情愿地佯装无话可说。
无可奉告型。28日那场,轮到徐沛东点评一个绝大多数观众不熟悉的外国电影及其歌曲,在歌手完全没有答对的情况下,当大家等待他补习这一知识盲点时,却等来他“没有点评”四个字。连董卿也没反应过来,仍然笑容满面地吐出“谢谢”两字。估计她一定后悔没有相机调整好事先准备的表情与台词。
妙言巧取型。当有一个歌手没有答出“CDP”的定义时,余秋雨的“服从答案,没有点评”,让人颇感新鲜,惹得场内外笑声一片。虽然有“此处无声胜有声”之说,但毕竟这个环节叫点评,即使真的无话可说,以这种别样的方式表达也无可指责,因为这种“没有点评”多少缓解了观众心中陡然而生的失望情绪。
无可奈何型。如果遇到直播时间限制的瓶颈无法解决,或者有些确实是小学生都知道的题目,评委没有特别的感悟和发挥,使用“没有点评”也是可以接受的。最近,每天的倒数每二个歌手的点评都因为时间快到,遭遇到了“没有点评”的待遇。如果形成这样的定势,似乎让歌手排序显得不公平。
无话也即“无聊”,与老生常谈的“无聊”殊途同归,同样让人感觉无味心生烦闷。这四种“无聊”点评,以“欲言又止型”最多,以 “妙言巧取型”最难,以“无可奉告型”最让人失望,以“无可奈何型”让选手最感不公。
众所周知,“无聊”点评的产生背景主要是一部分观众和网民对余秋雨点评的“暴力围殴”所致。我们有理由怀疑是不是学者在压力面前的一种屈从?大家拭目以待:学者的腰杆是不是比普通人硬,学者的心理素质是不是比歌手强。“没有点评”之中隐含着“不敢点评”,这也许让愤青们得意一时,却让大多数观众失意一晚。如果说最开始的“无聊”点评让大家还挺感新鲜的话,但开赛以来频频上镜的“没有点评”已经让观众产生了新的“审美疲劳”。
在央视青歌赛这样的大众文化平台上,文化学者就是要唤起民众的文化思考,点评就是要奉献除歌唱表演之外的其它美丽(余秋雨语)。严格来说,大赛既然设置了评委点评,就不应该“没有点评”。作为参赛选手,对大师亲自指点渴望以久,也许一辈子就这一次。作为绝大多数观众已经认可的“听评”,已是青歌赛不争的亮点。没有点评,就是节目“打折”,歌手不可忍,观众也不可忍。这使笔者想起小时候,当老师发下来作文本时,首先移目于文章后面的红色评语,不论是批评还是表扬,总会细细琢磨,体会老师的看法,反省作文的得失,心中一袭温暖。如若看到“已阅”而无其它批语,除了失望,就是索然无味。
不是说完全否认“没有点评”,大赛组委会应该制定相应规定,如遇时间有限,或评委取对题目确实无可发挥,可以在一个晚上允许一至两次使用“无聊”点评手段,但至少应该肯定或鼓励一下选手。如果评委确实遇到了知识盲点,也可以仿照求助热线形式,即解评委之难,又解选手和观众求知之渴,还增强了场内外互动。
点评是大赛赋予评委的一种话语权,不论选手回答对错,你都要发表看法。满足歌手和观众的正当需求,远比迎合少数挑刺者的灰暗心理重要。每天面对十多个歌手要说出一段大家都喜欢听的话固然有难度,但学者应该经受得住这样的“考试”,谁要你是大家追捧的大师呢。即使偶有暇疵,也不必心有余悸。观众可以“选看”,你却不能“选评”。
以上是草根对精英“无聊”点评的点评,其实是对青歌赛和学者的一种偏爱。之所以火急急的说出来,是希望给大赛组委会和评委们及时提个醒加以改进。如果这个话题落到了“逗秋雨”之流的的笔下,余秋雨也许旧伤没好又添新痛。
相关文章:
围殴余秋雨的“暴力美学”
附:余秋雨如何认识自己在电视文化上“作秀”?
自己的母亲是在“卖弄”母爱吗?学校的老师是在课堂上“卖弄”文化吗?
我只是以一个学者身份普及知识。严格来讲,没有话语表达的学者是伪装!躲在书斋不表达的是劣等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