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生活梦想文化 |
(文化博客深度阅读、博论坛推荐文章。入选《第十三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精彩评论》专辑)
引子:昨晚的CCTV青歌赛上,监审组监委阎肃老师宣读了一封某地记者给大赛组委会的建议信,信中说为了提高参赛选手的文化素质水平,对于综合知识的考试,可否考虑编一本书,并圈定重点供歌手赛前复习,或者赛前由组委会办培训班集中培训歌手。此信一念,很多专家评委一脸愕然,而观众席上却响起了一些掌声。
CCTV青歌赛已经举办十多届,它之所以成为全国电视观众每年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于它的群众性代表性,在于业余歌手的演唱几乎具有专业水平,在于它是一种艺术人才全新的选拔比赛。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赛程设置了综合知识考试(也称素质测评)。
前几年,往往因为余秋雨的“点评风波”引发观众更加关注青歌赛。殊不知这正是综合知识考试的魅力体现。考题漫无边际却无外乎歌手应该掌握的人文历史天文地理以及音乐常识。每每比赛,相当多的歌手还没来得及收敛成功演唱的笑脸,却被一道“意外题”终止了笑意改变了容颜,或者定格了无法作答的木纳和窘态,或者是准备不充分的歌手冷不防犯了不知道国旗之类的低级错误,或者评委对歌手的意外表现无法预料,点评之中难免出手过重、难免自己也出错,反遭歌手“顶牛”和观众“炮轰”……种种未知、偶然、失当,引发观众和网友除了欣赏歌曲之外,多了许多饶有兴趣的话题,结出了褒贬不一的酸甜苦涩的果实。
记得12届青歌赛决赛场上,担任素质评委的余秋雨,让广东电视台选送的歌手张文巍当场给“顶”了,并遭遇到不依不饶的据理力争。一向纵横捭阖,让众人觉得高山仰止的余秋雨仓促应战,最终在主持人董卿的圆场下尴尬收场。现在想来,这不是青歌赛的暇疵,而是一道特别养眼的独特风景。
值得欣慰的是余秋雨等专家评委根据多年点评经验和对歌手人文知识现状的掌握,在对考题作精彩点评的同时,给予因紧张而失常、或因盲点而哑口的歌手更多的人文关怀和鼓励,观众从中感受到了多方面的精神营养和艺术熏陶。歌手、评委和观众在这种不可预知的比赛过程和环境中共同成长。
这种综合知识考试设置与赛场偶发“不雅“现状虽然让有些惯于写“莺歌燕舞”报导之类的记者们为难,却是青歌赛这档节目最好的卖点之一,最赋予期待的包袱之一。歌手、评委和观众们种种惊鄂、茫然、失措、指责和争论,甚至掀起一阵阵文化生活的波澜,这就是青歌赛节目中可贵的“原生态”特征。如果综合知识考试像唱歌一样专业,象余秋雨一样内行,想必青歌赛一定乏味得多。如果再用一本教材、一次培训将素质测评一网打尽,也许歌手表情少了尴尬,评委点评将失去许多发挥的空间,观众也因吃上了“快餐”而无所期待,青歌赛的吸引力影响力一定大打折扣。现在,不论是歌手和评委出现了纰漏,大家也都有了心理承受底线。而有了教材和培训之后,如有失当,必将同2007年春晚一样,主持人一句台词出错,全部乱套,弄巧成拙,全国观众反而不可原谅。
青歌赛也不是世外桃园,本来就有打感情分的猫腻之嫌,很早就有“黑哨”的质疑。这名记者可曾想过,在青歌上引入备受社会诟病的高考、中考和前几年公务员招考的备考机制,将会有多少消极回应。至今我们没有信心相信,这种备考机制与青歌赛PS之后,就不会出现考试作弊、助考办班揽钱、中介掮客等丑恶现象。
演唱形式的“原生态”,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完全是人的本身嗓音的原始唱法。因为它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特点,而成为与美声、通俗、民族唱法并列的演唱艺术形式,从而走进了艺术殿堂,走进了千家万户。综合知识考试的现状模式正是保持一种质朴自然、清新真实、少有程式化的风貌而备受观众关注。还有一点,它较好地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对于这种“原生态”,我们不要是破坏它,改变它,而要保护它、培育它,最好在程序设置上加重分数的权重而增强它的魅力。
为了让歌手与观众通过青歌赛增长知识提高素养,我们可以将综合知识在每次大赛之后编印出版,有让兴趣的观众收藏和重温,在青年少中普及。建议在今后的青歌赛综合知识考试中作一个补充安排,当第一题歌手完全答不上来时,可以给出一个历届已经使用过的考题作答,然后给予适量的分,既使比赛中毫无修饰、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得以保存,又给歌手多一次机会,让比赛场面更加协调与和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