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抓阄失效”的社会学分析

(2007-03-21 07:10:34)
分类: 哲思系列

电视剧〈新结婚时代〉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华北平原的一个村庄,一位农民以种田为生,却养育了两个很会读书的儿子,年纪相差一岁,却是同一年参加高考,结果双双中榜,都接到京城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这本来是一个农家求之不得的喜讯,但这个家庭的主人却陷入了困难的抉择。当家主事的父亲左算右算,也只能勉强支撑一个儿子上大学。万般无奈之下,父亲找来两个儿子,爷仨盘坐在坑头上,两个儿子相对无言,等待着父亲的决定。没有办法的父亲无奈地说:“你们兄弟俩就抓阄吧,谁抓到谁上。”两个儿子才会过来,平时机灵的小儿子马上说:“我来做阄。”父亲说:“你做吧。”小儿子做好两个阄,往坑上一放。父亲朝大儿子一呶嘴:“老大,那你先抓吧。”大儿子迟疑片刻,随手抓起一个阄。父亲让他展开,此刻,小儿子低着头,似乎不敢看。大儿子打开一看:下。大儿子顿时蔫了,但生性内敛的他马上恢复镇静。父亲难过地说:“儿啊,这是命,都怪我这做爹的没能耐。”大儿子急忙说:“爹,别说了,我不怪你。让弟弟替咱们家好好进京读书吧。”说完,下坑拿起一把锄头,扔下一句:“爹,我下地了。”父亲和小儿子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各自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后来,大儿子在农村种地结婚生子,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过日子。小儿子在京城上大学找工作和女同学谈恋爱结婚,由此产生一系列冲突。更多精彩,不多赘述。值得一提的是,父亲一直觉得愧对大儿子,是自己没有能力供他上大学。要不然,大儿子也会像小儿子一样在京城有出息。但不好理解的是,在京城成家立业的小儿子虽然过着照父亲和哥哥看来是天堂般的生活,却总是抑郁寡欢,尤其是对哥哥一直怀有一种赎不完的罪报不完的恩的心情,后来发展到不顾自己幸福温暖的小家,并与爱妻离异。

原来,这个小儿子在当初在做阄时做了手脚,他把两个阄都写成“下”,两兄弟不同的命运和前途由他一手炮制,而事实真相只有小儿子一个人知道。当他看到哥哥来城里打工受苦时,深深谴责自己偷了哥哥的人生。

对这个家庭故事进行社会学的分析是挺有意思的,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由家长制转变为民主式(暂且将抓阄这种形式当一种平等进步的民主手段与形式),反应了社会良性运行的趋势。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掌权人没有行使传统的家长制,对资源实行硬性分配,这本身是一种进步。

但民主的形式与内容,民主的起点和终点却严重脱节。有权把握与倡导民主的人对民主并没有进行认真研究,而是仓促上阵,结果南辕北辙。对参与民主的人没有发动和正确引导,对民主的实施缺乏经验,让运动员当裁判员或工作人员,角色混淆诱发了投机者违规的行为。因为无条件的信任和无制约的机制反而导致了个别人的失信。参与双方一方面是以积极的态度谋取私利,一方是以被动的态度任命运摆布,主持民主的人对民主的过程缺乏严格监督与管理,忽视了验票、唱票环节。

民主本来是个好东西,如果引进使用发挥不当,就应了那句“桔生淮南则为桔,生在淮北则为橘”。当政者(如父亲)应该认识到,民主失去有效控制与正确引导,社会运行与秩序就被打乱。社会结构和运行,不仅要有正向行为控制而且要有反向行为控制,不仅要有硬控制而且要有软控制,不仅要有外在控制还要有内在控制。否则,那就是一场失去正确方向有失公平的政治游戏。

小儿子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和认识永远是前卫的。当初抓阉作弊得逞,说明他对民主的了解与运用超过了当权者父亲,这是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小儿子通过大学教育这种社会化熏陶,能够反省自己的非道德行为。他的内省虽然给自己的婚姻家庭造成了伤害,却是一次对自己灵魂的救赎。(可悲的是社会上很多巧取豪夺的大盗小偷,也许他们一生都会沉浸在投机获利的喜悦之中而不能自拔,反而会变本加厉。)大儿子虽然是个好人,但只是传承了忍辱负重勤劳自律的传统道德而已,他是一个无力面对真实社会现实的代表,是中国现阶段很多人群的缩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