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活系列 |
最近,本埠的疾病通报有一个重要信息,精神疾病由排行第九上升到第八。媒体和文艺作品也频频渲染,抑郁症和抑郁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在普通人群中像幽灵一样游荡。看看身边审视自己,大家无不感慨心累。都市人中,不论是小孩还是上班族还是老人,很开心的不多,很压抑的无数,很痛苦的不少。
于是,一个新的职业群体应运而生,那就是心理医师,专门应对除开精神疾病的有心理问题的人群。按照心理咨询培训部门和咨询大师们的说法,伤痕累累的人们,快快找心理医师吧,他们会为你熨平心灵的伤口,可以让你们走出苦闷的生活。
我一直想不通,战争年代,先辈们承受过多少生死考验。物质匮乏年代,人们为生存忍受过多少饥寒。可以肯定地说,他们一定有心理问题,肯定有精神创伤。那时哪来什么心理咨询,在那样的年代,人们对心理问题精神问题完全不在话下,似乎根本不存在。相反,经历过风浪和坎坷的人反而每遇大事有静气,正是这一代代人推动着社会一步步前进。所以,我在听心理咨询大师们喋喋不休地讲述心理咨询对现代生活的重要性时,心里一直在嘀咕:没有心理咨询师,我们的心理就无法阳光吗?伤痕累累的人们就不能重塑金身吗?
儿时的我跟其它伙伴不同,没有哥姐保护。在外界攻击面前,要么想办法躲避,要么鼓足勇气或者硬着头皮与人打一架,打赢了心里痛快,打输了自己承受,回家后边爸妈都不讲。
不自信的青年时代,每遇一个人生转折,总是给自己制定自强计划,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包括面对众人讲话,从自卑中锤炼自信,积累资本。从少年走向青年,从青年走向壮年。
走出楼道,总怀疑刚才是不是没有关好门。多次折返却总是证实判断错误。后来,干脆这样想,我就准备敞开家门一次,准备接受一次失误的底线。有了一两次,就不再无端怀疑自己了。
教育儿子也曾经粗暴无理,怒吼着要将其赶出家门,但儿子就是不像其它小孩那样,承受不了家长非理性的压力而负气出走。
我想当面询问心理咨询师,在“无医”的年代和时候,我们经历过承受过,我们也成长了成熟了。这能不能说明,没有心理咨询师,我们也可以挺住风浪过得好呢?完全可以。其实,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自我修复与完善功能。
从著名作家和心理学硕士毕淑敏的散文中,我找到了一个自我修复心理疾患的例证,主人翁是她的一个闺中女友:
她从小怕虫子,连雨后的蚯蚓也怕。学生时代,恶作剧的男生把飘落的杨花坠夹在她的书页里,大家没有等到心惊肉跳的一喊,却看到她翻开书,眼皮一翻,身子一软,悄无声息地瘫到桌子底下了。以后成家育女,一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也没接受过心理医师的“脱敏”治疗,她说她受不了那个法子。那么,她是如何克服这个心理问题的呢?
有一天,她抱着女儿走在林荫大道上。刚会说话的女儿突然说,妈妈……头上有……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妈妈的头上摘下,托在手里,邀功般地给妈妈看。妈妈定神一看,魂飞天外。她的第一反应是要昏倒,但她没有倒下去。他的第二反应是想惊叫一声,但她没有叫出来。此时,她的神智格外清醒,她把喷到舌尖的惊叫咽了下去。她深深知道,如果她倒下去会摔坏孩子,如果她尖叫会吓坏孩子。她脑海迅速搅动着:若是我表现出害怕或恐惧虫子,女儿一定会从此种下虫子可怕的印象。在女儿的心目中,做妈妈的应该是无所谓惧的。我要用我的爱,将恐惧虫子的链条砸断。这位妈妈生平第一次把一只活的虫子捧在手心,翻来掉过地观赏着,还假装开心地咧着嘴,因为女儿正目不转睛地看着呢。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妈妈强作镇静地对女儿说,虫子没什么可怕的。有的虫子有毒,你别用手去摸。不过,大多数虫子是可以摸的……其实,这位妈妈的衣服早已被粘粘的汗浸湿。
原来,治好这位妈妈恐惧虫子的药是她女儿给的?不,这副良药是她自己偶然之间酿造而成的,那就是对女儿的爱。看来,医治我们的心理疾病,上咨询室找心理医师不是唯一选项和必然选项。即使是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我们也能主宰自己的精神命运,也有能力滋润自己的心田,并打理好自己的心情。解决心理问题如果过多使用心理咨询,会不会产生“抗药性”,也应防止产生“依赖性”。如果没有心理医师,我们也能重塑金身。这个道理,为什么心理咨询培训部门和咨询大师们不能充分地讲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