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品《钓鱼》原来饱受削足适履之苦

(2007-03-08 15:15:58)
分类: 时评系列
汉味小品《钓鱼》憾别春晚、演砸元宵,被观众评价为失望之作,剧组成员并不讳言。但不为观众所知的是,《钓鱼》之所以失败,不同于已经上了春晚的小品遭观众诟骂的原因。因为它从主创人员到作品在央视在全国观众中处于全面弱势,又想第二次冲春晚卫冕成功。结果,整个冲击春晚过程,是《钓鱼》削足适履的过程。以下是主创人员的感言:
 
周锦堂(饰演村长):我们和春晚导演组磨合时,由于代表南方小品,开始时受到特别保护。我们很听话,开始很安全。因为听话,剧本改得面目全非。因为听话,我们最后还是出局。我们比《招聘》付出的努力大十倍。当别人提出意见左右我们时,没有坚持自己,没有很好地把握自己。导演一遍遍地要我们靠向北方话,我们干脆就讲普通话,没有了湖北的地域特点了。
 

余信节(饰演相亲小伙):这是一个没有自我的创作。进军春晚的时候,每天面对从各方面涌来的修改意见,我们都得听。像一盘青辣肉丝,有的要放咖喱,有的要放孜然,添来添去,弄得不是味儿。武汉话本身处于群体弱势,不像北方话有有市场。

尹北琛(饰演养鱼姑娘):表演状态完全不对。去年《招聘》一开始一直被保护起来了,一直信心满满。而《钓鱼》经过三次大的结构性调整和无数次对小的包袱的修改,被改怕了,觉得不可乐,没啥可乐了。故事完全改动之后,旧有的包袱实际上已经不适用了,新包袱又不够。

李铁(导演):汉味小品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奋斗,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以后回首《钓鱼》的经历,这些都是湖北小品发展史上的珍贵记忆。

观众:台词说得急,一句赶一句,抢话似的。前半场冷场。修改意见太多让剧组失去了方向。演员没有个人特色,不能一出场就给人留下印象。

我们相信主创人员的事后总结不是把责任推给别人,相信晚会导演组也能接受〈钓鱼〉主创人员的客观分析,也相信〈钓鱼〉在整个打磨过程中,所有提出修改意见的导演名家都心存善意,希望创作出一个好作品。但是,汉派小品登陆央视,比不得当年的赵本山。说个不恰当的比如,汉派小品进央视,不论是春晚还是元宵,差不多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刘姥姥即使偶有灵感,即使有相对优秀的通俗作品,带到大观园给公子小姐们点评,哪有不被染“红”的呢?正式这样,《钓鱼》成了浅层次的集体创作。正是主创人员所说,作品完全改成了观众似曾相似的故事。小品毕竟是一个通俗的艺术形式,语言的地方特色相当重要,演员们放弃自己熟悉的语言,被迫说普通话,自己别扭,还想让观众开心舒畅吗?应该说,主创人员有与其它明星一样的基本功,但是没有自己的鲜明特点,总觉得他们的路数没有走出其它大牌演员的模式。其实,他们在湖北武汉表演时的演技不止那样。还有一点,因为你是草根,你得把自己的作品早早拿出来让大家鉴别,像一口香茶,含在嘴里时间长了就没味了。很多作品失去了引而不发、箭在弦上的积蓄,也就失去了冲击力、穿透力。(赵本山的〈策划〉恰好是个反例)。生活化的艺术形式,搞成了木偶戏,演员没有自己创作的自信,在舞台上谈何从容。

总之,汉派小品这次是认真地打了一次败仗。同时验证了一个道理,太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有出息。当然,武汉小品如果不听话,也不一定成功,除非你有什么绝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