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人物孔子和庄子,通过于丹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讲座,穿越千年时空隧道向我们走来。我无暇顾及媒体与观众读者关于于丹是不是借先贤以自重,是不是亵渎了经典的争论,却对孔子与庄子当年的人际关系和学术关系蛮有兴趣。
孔子是儒家始祖,道家的教祖本来是老子。老子与孔子差不多是同时代人,只是年长于孔子。孔子作为圣人对老子很尊重,对道家的学说也并不拒绝。在我们最初的印象中,老子对孔子就像现在长者对一个虔诚的晚辈那样,答非所问地接待过一次。在孔子一生的游学中,多次受到过道家人物(隐者)的奚落。
道教传人庄周,与孟子是同时代人,二人是儒道两大思想主峰在同时代的代表人物。在当时喜好辨论的环境里,两位巨人都以好辨著称,竟然没有见过面。照现在看来,不相往来,一定是阶级斗争式的对立了。一定是旷世傲物的庄子不屑于孟子,当然就不屑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了。庄周主要任务是剖驳儒墨,诋訾孔子之徒。孔子疾志治国治民,庄子关乎一已一身。他坚决抵制君子小人之分,否定等级文明体制。留给后人的《庄子》,对古代圣贤和一切神圣事物都采取嘲弄态度,他批判传统,否定文明,避世为我,有很多观点与儒学相对。他在《庄子》中,很多寓言拿孔子及其弟子开涮,经常假孔子之名,传道家之理。
其实,历史上的庄子作为大思想家,对待儒学,对待孔子的真实态度并不是我们后人想象的这样狂野不羁,势不两立。庄子作为道家传人,他承认孔子是圣人,这恐怕不为很多后人所知。《庄子》〈齐物论〉中有许多敬孔的话。如: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齐物论》)
庄子一派儒者的口气。此类言论在《人间世》、《大宗师》等篇中屡见不鲜。《田子方》篇里有一大段赞美孔子的话,竟与《论语子罕》里的赞语相照应。庄子对儒学有很深的研究,韩愈曾认为庄子原本是儒门子弟。从大思路讲,庄子并不否认孔子的总目标,他只是认为孔子用自己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实现其良好愿望。他是在肯定孔子的基础上批判孔子的。他吸收儒家求善的精神,扬弃老学权变的思想,站在孔子与老子两位巨人的肩上完成了庄学。庄子是道家哲学的完成者,他生当战国中后期,不仅吸收儒学,而且博采百家,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正是以庄子为代表的儒道标志人物在诸子百家争鸣中互为前提,互为补充,相反相成,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两大思想主峰,奠定了中国哲学思想发展演化的总格局。
不知为什么,远古圣贤们主张和思想的对立被我们后人解读得有过之而不无极,而他们之间相融相通却让我们忽略不计,反而成了我们思想发展的一个“莫须有”的榜样,使我们的思维模式凝固在非此及彼的狭隘死角,以致于民族分裂、发生文革,这是值得深思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