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评系列 |
中国菜系众多,而且不断进化。即使是一个悠久的地方菜系,在不同年代都有很大的不同。何况走出国门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中国菜无不五花八门。大众消费心理是了解认可之后的习惯性选用。不需要再去辨别和思量,一天三餐都花费脑筋,这至少不是西方人的习惯。只有少数人(以美食家为主),或者是在少数时候(非常闲暇),人们才有那个闲心作为一种消遣。美国的肯德基与麦当劳正是迎合了大众这种消费心理与习惯,赢得了消费者,占领了市场。
无独有偶,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也算独树一帜魅力无比,为什么不如欧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与冲击力呢?撇开这个宏大的话题,我们集中到中西两个著名的节目来作比较。
欧洲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与中国已有二十多年的《春节晚会》有得一比。我们不是专业人士,不去作艺术品质、艺术风格方面的分析,但我们可以从中西饮食文化方面的比较得到启示:《新年音乐会》已经形成固定的模式:一直就是那个金色大厅,就是那样一个规模的乐队,就是一个著名的乐队指挥,就是那么多曲目。但它对观众和听从始终有非凡的魅力。而中国春晚,编导组从主观上求年年变,想届届新,以异求新,以新取胜,但怎敌得过文化娱乐生活多元化的观众,越来越难得调理大众味口。一个民族文化盛宴,每年都有成为“最后晚餐”的危险,曾经是广大观众最期待的节目成了春节文化生活的鸡肋一般。分析原因:过分求新,除了名子成了品牌,在节目和内容的品质与风格上,总是游离在高雅与通俗之间,如何选择成了历届导演组的心病。相信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导演一定没有这份烦恼。
笔者肯定西方饮食文化和艺术娱乐文化形成品牌和相对稳定的模式,并不是排斥和拒绝创新与变化。肯德基、麦当劳及〈新年音乐会〉,在它们形成品牌与模式之前已经经历了艰巨的创新历程,定型的模式沉淀了本民族文化与艺术的精华元素。一旦定型,就集中在营销与推广方面了。它们的不变是自信,是对已有成果的珍惜。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比喻〈新年音乐会〉,十几个曲目会有哪些微调?每年的指挥会棒落谁手?但主体风格和品质已经成为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观众一年一年传承下来的“口味”,大家观赏这个节目,就是想重新回到那种氛围与情调之中,人们对这种艺术永远是一种期待、回味、沉静且有一份淡定的心情。这也是中国文化艺术观众与听众所缺乏的一种素质与修养。
说句不恰当的话,〈新年音乐会〉的编导对一代又一代的观众与听众,就像训兽大师一样,引导着大众进入自己营造的那样一种艺术情境。肯德基与麦当劳的发明人与后继推广者也一样,是他们通过引导与养食客之胃,吸引和稳住了全世界最多的食客群体。就像一个家庭里的孩子,不管他走到哪里,不管他吃遍山珍海味,家乡的菜,或者母亲做的菜,总是最爱。
创新无极限,但不是说任何事情创新无节制。中国春晚除了在高雅与低俗之间徘徊的困惑,就是无节制的并没有实质意义的创新与变革,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品质与艺术风格,被并没有生命力的观众欣赏习俗牵着鼻子走。在一定意义上讲,春晚办到今天这个尴尬的境地,是主办方央视太在乎收视率,太在乎观众中并不理性的反应,自己没有主心骨,反而忽视了根本,以至于未能形成大文化或精品文化应有的品质和风格。即使是每年换一个导演,几乎是在低层次上重复往年的故事。
所以,2007年春晚总导演金越在春晚节目基本确定并正式进入冲刺阶段时透露:春晚难有太多惊喜,实在不是一句谦虚的话。
新浪博客首页锐博专栏:
|
|
近期时评心语,敬请阅读点评,谢谢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