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视读系列 |
———影片《爱德华大夫》的友情启示
男1号约瀚小时候在玩耍时不慎将亲弟弟从高层楼顶推下置死,在心灵深入留下悔恨的阴影。后来参军入伍参战,退役后为了治疗心理疾病,去接受著名心理大夫爱德华的治疗,不想却目睹了爱德华大夫被另一个大夫谋杀。谋杀原因:爱德华即将接任这个杀他的大夫所任的一个医疗机构的主任职务,引发被顶替大夫的杀人动机。
约瀚对这一惨案的目睹,使他的心理疾病进一步严重。首先是忘记了他自己是谁,结果他把自己当成了爱德华,并以爱德华的名义去那个医疗机构接任主任职务。这是典型的带病上岗冒名上岗。结果很快被这儿的医生同事发现他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并被质疑:你(约瀚)是谁?约瀚在忘记自己是谁的基础上,认为自己是杀害爱德华的凶手。按照心理学的分析,他分别患有动机性遗忘(遗忘性心理障碍)和双重人格(身份识别障碍)这两种精神疾病,导致延迟性应激反应障碍。要补充的是,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那种人的性格的多样性。这样的精神疾病主要是以前出现过重大的精神创伤,自己有罪恶感,总是压抑自己不去想它,而一旦出现类似情境,就出现恐慌,容易受惊。约瀚来到这个医疗机构后,一是受到同事们的怀疑,二是遭到警方通辑。巧的是遇到了美丽严谨的心理分析师彼特森女士,她不仅因约瀚异常的精神反应引起关注,而且两人差不多一见钟情。彼特森凭爱情与直觉认为,约瀚不是爱德华,也不是杀害爱德华的凶手。她掩护约瀚逃过警方追捕,找到自己的老师埃里克斯,通过催眠、自由联想、析梦等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彼特森还陪约瀚到爱德华滑冰遇害的山地去滑雪,结果唤起了约瀚对自己早年误杀亲弟弟的沉痛记忆。正是这一历史之痛让他后来产生了动机性遗忘和双重人格的精神疾病。通过彼特森与约瀚的共同努力,最后恢复了约翰的心理健康,真正的凶手无法自掩而自杀。
这是1944年美国好莱坞拍摄的第一部也是历史上最为经典的精神片,导演西西克克(不准)本身曾经有精神病史,他曾导演过《胡蝶梦》、《乱世佳人》,该片获奥斯卡提名,获得许多单项奖,最佳配角奖(埃里克斯)。这其实是爱情加谋杀的心理片。
影片产生了一个重要的悖论:心理医师要用自己的理性把心理疾患的患者从感性中解脱出来,但过于理性不一定能走进病人精神世界。彼特森如果不是爱情的力量,她不会为了约瀚去冒险作那么多的努力。所以,心理咨询师总是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走钢丝绳。按照职业操守,心理医师面对患者时是不能卷入私情的,但恰恰时彼特森对约瀚用情太深,才得以挽救了约瀚。
有心理疾患的人,总有感情创伤被埋藏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在三种情况下容易冒出来兴风作浪。一是做梦时,二是精神病发时,三是醉酒时。真正的心理疾患不能采取短程化的疗法,是一个漫长的调理过程。
听说当时流行这部影片时,曾有两个经典名言流传,其中有埃里克斯的一句台词:“晚安,做个好梦,明天早晨拿出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