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林“九论”能否掀翻《百家讲坛》?

(2006-12-12 21:24:18)

当大众目光从综艺舞台转向谈话节目时,我们感觉社会进步了。当娱乐化风行的社会生活中有一部分观众能安坐讲坛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时,我们感觉到社会出现了理性的晨曦。时下最耀眼的窗口就是央视《百家讲坛》,最明亮的星当数易中天。但是,仍然有有识之士不甘于此,他们对文明文化有更理性的思考,更宽阔的眼界,更深层次的探索。武汉就有一个这样的代表人物,有人称他有把《百家讲坛》听众带出来的魅力和影响,他就是——赵林。

 

赵林何许人?武大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武大有三大名嘴:赵林、易中天、伍新木。曾与学术超男易中天同事并为朋友的博导赵林,在武大主讲“西方哲学史”、“西方文化概论”、“中西文化比较”等,深受学生欢迎。他的讲学和著作对漫漫千年历史、迢迢中西文化的演进历程和基本精神有一种提纲挈领式的把握,展示了文化大视野的胸怀和思想的巨大魅力。

 

在武大流传这样一句话:“没听过赵林老师的课,就等于没有上过武汉大学。”他是武汉地区登上《百家讲坛》第一人,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共做过5期讲座。曾受央视邀请出任数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全国大专辩论会主任评委、评委,于2000年作为主教练率武大辩论队在全国第二届大专辩论会上夺取冠军。

 

赵林应该是受益于《百家讲坛》的学者。近日,他的著作《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在北京崇文书城发行,他一边签售有百家讲坛标志封腰的新书,一边发泄着对百家讲坛的不满。因为网络上广泛流传着他“与易中天PK”的说法,突然被置于媒体的聚光灯下。他声称无意PK易中天,结合他平时的言论和思想,笔者认为他主要是炮轰《百家讲坛》,其主要观点如下:

 

故事论:百家讲坛用故事性削弱了学术性。赵林当初就是因为讲座提纲的故事性不强与〈百家讲坛〉分道扬镳的。他认为百家讲坛不是百家故事会,不应刻意讲故事。

 

奶粉论:出版、教育等行业长期提供快餐文化,只会让国人丧失思考与阅读能力。这就好比一个人长期只吃奶粉,将来肯定就不会嚼硬食了。而登上讲坛的有些学者成了大众的文化奶妈。

 

墙内论:中国人学习自己的传统文化故然重要,但回到了故纸堆就不必了。眼睛总是向内,缺乏国际视野,仍然是国人最大的缺陷。他认为,谁拥有了全球性宏观视野,谁就将是未来的主人。

 

品玩论:对封建朝代的宫闱秘史、中国典故中的片言只语过于品味,是有些讲座的特别倾向,缺乏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感观化色彩太浓,沉迷于电视讲座等影视解读,很多读者不愿意花时间去读原著。

 

名利论:学者排队上百家讲坛,预示着这儿快成了学者表演的超级舞台,百家讲坛快成名利场了。他本人再也不想上《百家讲坛》了。他认为自己在上〈百家讲坛〉之前就已经有名气了,但他说宁要自由不要名气。

 

迎合论:学者放弃学术尊严,为普通听众(初中)量身定做文化快餐,并有削足适履之嫌。其本人在100多所大学讲课,从来不降低自己迎合听众。当初在《百家讲坛》讲课时有人昏昏欲睡,他宁可弃坛而去,他不想拥有非理性的粉丝。

 

细节论:又称树木论,对某些古典名著的故事细节进行反复品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容易客观上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无文化”、“有技术无能力”的人,他们缺乏人文情怀、批判意识,目光往往只是投注在细琐的事情、微观的方面。

 

过热论:前段时间各地办国学班,百家讲坛也搞过火了。没有很好地兼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众多学者的授课内容纷纷向传统文化回归,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但是目前中国的传统文化热有些过头了。

浅赏论:赵林认为,即使是传统文化,通过《百家讲坛》这种方式进行传播,也是一种浅层次的回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几乎毫无帮助。学者要给听众一定的历史厚重感,国人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要关注西方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我们有什么不足。

赵林教授对〈百家讲坛〉不同凡响的看法,也许有偏颇之处,但他的“九论”能让我们从对〈百家讲坛〉的高度关注和热情中有一份清醒与冷静。赵林的讲课和著作虽然不会受到潮水般的拥戴与追捧,但真切的人文关怀,逻辑力量的巨大冲击力,纵横古今中西文化演进,高屋建瓴的研究视域、博大恢弘的历史情怀和深邃睿智的哲学反思,将会给社会的理性阶层以文明文化的丰富慈养。当很多学者都热衷于文化大众化娱乐化时,我们的社会也需要赵林这样的学术坚守者。当大众拥戴易中天时,一部分人追随赵林对文明文化进行全新的思考,也许是我们民族和社会的长久幸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