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就业观,长一辈子总是想起自己年轻时如何如何。即使贵为名校的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也不例外。他最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些大学生找工作过份浮躁和狭隘,太达急功近利。一定要找当领导、技术主管、薪水高、工作条件好、区位条件好的岗位。我1968年大学毕业,分配到青海当工人,也就是这一代人说的三线、内地边远地区。如果到这些地方就业为大学生普遍接受的话,就业就不会太难,西部边远地区很需要人才。”
这个故事是客观的,这个方向是正确的,这种期待是真诚的。自西部大开发以来,的确有很多大学生投身西部。但是,对于整个社会,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让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西部,或边远或贫穷地区去,仍然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西部”。究其原因,是他们听不进去这样的故事?听不进去的原因不是年龄造成的代沟所解释得了的。你朱校长当初到三线,赴西部不算什么难事。当时被分配,即使是西部或许一种光荣,在那个时代还是一种责任,人们普遍有一种责任意识。在计划经济时代,你朱校长即使是在山沟里工作,还有一种机制和体制可以让你脱颖而出,组织选拔推荐的力度比现在强大得多。即使是更多人没能像你一样从青海走向如中国科技大学,而留下当了一辈子青海人的人,在当时也不是什么痛苦不了的事。但是,当我们把目光移到当下,中西部差别、城乡差别这么大,能像当初朱校长那样容易下决心吗?更重要的是有很多的人不靠成绩不靠能力,靠父母靠门子靠关系靠投机靠取巧,轻易而举地当了领导做了主管领了高薪,享受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创造了自己的生活空间。过不了几年,说不准别人又准备出国出境移民绿卡了。你在西部你在山区你在乡下每前进一步对个人来说也许是历史性的,但比起社会的发展比起在高起点的同类,恐怕永远是平凡的乌龟追赶精明的兔子,别人绝尘而去,你一声长叹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道理谁不懂?没有免费的午餐谁不懂?绝大多数人是人不是神谁心里没数?期待未来不如抓住当前,相信宣传不如敏于感觉。谁不知道在中国人定胜“天”还大有市场?
矫正急功近利,消除浮躁心理,这是社会主流多年的呼吁。但这不靠大学生和家长一人一户一群的冷静和符合社会本来面貌的选择所能解决的。也不是一校一地倡导所能造成的。因为当前社会上有太多的不当追求违规坚持非法作为(只要不违法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反而了正果的事情。这需要社会建立一种健康的人才配置机制和均衡保障机制,让正确的判断与分析有人信,不光是校长大人信,更应该让大学生信让家长信。让真正正确的选择有前途有光明。存在决定意识,事实上行不通的事实际也走不通,道理说得通实际上能行,旁人才相信,相信了心态自然正常。那样,朱校长那些过去的故事也就有人听了。
需要补充的是,这位校长引用的其它的观点本人觉得非常好:
他引用爱因斯坦一句话:“大学教育并不总是有益的。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也会渐渐熄灭。”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说:“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阶段,他需要站起来四面观望。”
杨振宁曾经用物理学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次发现“金矿”、“银矿”、“铜矿”的规律,教育人们要善于审时度势,善于发现和把握机遇,看清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用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