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治为何重复万历的故事?

(2006-09-29 07:45:08)
分类: 教育系列

隋丽娟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述载淳(同治)六岁当上皇帝之后,由他非凡的母亲慈禧安排,挑选了四个当朝最优秀的大学士负责同治的御前教育。慈禧选择老师不仅要求有最好的学问,还仔细考察了老师本身对自己儿女的教育有无过人之处。几位老师为此弹精竭虑,有的两代人父赴子继(翁兴存死了,翁同龢顶上),为的是实现慈禧培养出一代明君的目标。小皇帝同治每天上完早朝,就分别由老师辅导功课,慈禧既垂廉听政又相伴左右。学完功课,慈禧可以去休息了,但同治却还要去习武。每天如此,完全没有小孩自由玩耍的时间和机会,以至于每每上课就没精打采,达不到学习效果,这在老师翁同龢日记里都有记载。

 

结果,最优秀的老师,最周密的安排,最严格的要求,最高远的期待,教育的结果是同治十四岁还“读折不成句”。这让慈禧大失所望。当慈禧在朝廷压力之下不得不归政于同治皇帝后,这个混球皇帝亲政第一年(也是唯一的一年),就作出重修园明圆这个不顾国力的误国决策,既而又武断罢免包括奕王在内的朝中柄国大臣,并且在旁人引诱下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导致疾病缠身,早早赴了黄泉。

 

这是一个多么相似的故事。距同治不到200年前的明朝万历皇帝,十岁登基。相似的是两宫皇太后,嫡母慈善,生母也是宫女出生,但后来拥有生杀大权,对皇帝儿子的教育非常重视无限期待;相似的是由首辅兼师相的张居正精心挑选了五个主讲经史的老师、两个教书法的老师和一个侍读;相似的是小皇帝早朝之后,每天三项功课:经书、书法、历史。功课之后,授课老师可以休息了,大伴冯保和其它宦官就把当天的奏本进呈御览,使小皇帝得不到片刻放松;相似的是母后对其行为规范按照一个帝王的要求非礼勿听、非礼勿听,过分严厉的要求;相似是铁桶般的管教让小皇帝几近窒息心生不满,发展到强烈反叛;相似的是从小朝夕相处耳濡目染的就是后宫清一色的女眷和太监的生活气息;相似的是明王朝大厦将倾始于万历亲政之后的荒废朝政(万历是明朝倒数第四个皇帝,同治是清朝倒数是三个皇帝)。所不同的是,万历比同治天资聪明,学业在亲政之前偶有迷恋诗词书画技艺而疏忽帝王之道,曾被张居正及时纠正;所不同的是其生母不是自己专权而是希望张居正摄政到儿子到更加年长(李太后曾说万历不到30岁不能亲政);所不同的是万历比同治身体好,从二十岁亲政到死(58岁),成为明朝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先是毁了张居正一手开创的万历新政,后是由他亲手把大明朝这艘破般开向了万劫不复的无边苦海。

 

完全相同的是,按祖制不需竞争自然成“龙”,使他们缺少了人生的磨练和向上的斗志。与年龄不相符合的过重的学业和皇帝职业(尽管是游戏般的但却不能让他们懈怠的理朝形式)儿子、学生和皇帝三重角色让他们从小不堪重负。过于严厉的标准和超出他们心理承受的期待让幼小的心灵扭曲,童心没有得到张扬,能力意志没有得到真正的历练。不顾儿童的兴趣和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欲速而未达。因为贵为皇上,小时已经暴露出的一些人性的弱点,反而没有得到小孩子正常的应有的教育和鞭挞,一旦朝纲独揽就像脱僵野马不可收拾了。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两个小皇帝的命运是由封建制度和不同王朝的相似机制所决定的。想不通的是:慈禧作为清朝晚期如此精明能干的皇后或太后,对自己垂廉听政的历史借鉴如此慎密,而对于继承皇位的儿子本不乏舐犊之情,为什么就不借鉴前朝之鉴呢?慈禧从当朝选出的四个号称最有学问的大学士,为什么无视离本朝并不遥远的历史教训,而如此低水平地翻拍这一历史悲剧呢?

 

值得当代家长警醒的是,我们的孩子虽然不可能像同治、万历一样,不需竞争就成“龙”,但都承载着不亚于两位太后望子成“龙”过高标准的期待。可怕的是很多家庭已经有力量、或者经过克服和努力,可以为孩子创造类似同治、万历一样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让子女在家庭有着“小皇帝”一般的待遇。很多父母有那个能力和水平制定出明知一个小孩可能无法承受而总想攀高的学习计划。有的下岗辞职出国陪读,有的父母放弃自己的一切(如中国第一个台球世界冠军丁俊辉的父母),把全家人甚至几代人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幼小的孩子身上,参与了一个中国历史延续下来的赌局,其中有多少人能够保证不重复同治和万历的故事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