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不“流氓”我怕谁?

(2006-09-28 12:03:36)
分类: 生活系列

——苦乐网事之三

 

最近,分别有网友告诉我两件关于网络或博客的事:

 

第一件事:美国国家局的故事

 

几年前的一个晚上,有一个男生用学校的电脑给朋友发了封电子邮件。在邮件里,他对美国政局大发牢骚,说他完全容不下克林顿,恨不得马上干掉他(这其实是一时冲动说了句气话)。结果,美国警方马上到学校“请”他去了国安局。

 

原来,美国政府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公民的一举一动。像手机、电话、电子邮件这样随处可见的日常通讯交流都被他们尽收眼底,而且一切还在悄然进行。国安局是通过一种类似于“嗅探器”程序分拣信息的。这种程序可以用来检测包括电子邮件在内的所有电讯交流文件。每个词语单独看来无伤大雅,可一旦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就可能是致命的。国安局的超型计算机在扫描完电子邮件和其它数字文档后,可以轻易发现一个句子中出现了诸如杀死、克林顿这样的危险的词语组合。国安局在每个私立学校的网络服务器上都设置了一个“嗅探器”程序,这样一来,使用者收发的邮件也就一目了然了。虽然很多网络服务器也可以通过其它的代理服务器传送邮件,但国安局早有防备,对于那些故意绕开学校服务器妄图逃避检查的人,系统早已把他们记录在案,严加监视。这个学生带有恶意的邮件就是这样被发现而惹麻烦的。国安局是一个汇集了全美最精英的窃听者机构。像个巨大的真空吸尘器。它从世界各地吸纳情报资料,从成千上万条网络信息中分炼出来的,然后筛选出有潜在破坏性的文件进行集中分析处理。

 

第二件事:关注中国博客的影响力

 

中国个人博客到今年年底将要达到6000万用户,博客如果借助传统媒体和主流网站的转载、链接,其影响力将迅速扩大到以亿万计。然而,博客作为一种网络日记,进入其间门槛很低,展示信息却基本上“口无遮拦”,这里难免有不实、不准、不良信息,如果借助到其它方面的外力(如报纸),将很容易形成“核裂变”式散播。对此,国家将要对博客影响力纳入有序控制,在传播途径的把关。相关部门对热点事件要尽快公布真象,抢在博客发言之前作出回应。对危害国家安全、黄赌毒等不良信息将坚决过虑。

 

我和朋友讨论第一件事,有如下共识:美国的民主自由是有限度的,你不要看有人可以到白宫草坪去大呼小叫。美国国安局的上述举措对于保障美国国家安全是完全必要的,尽管会被人认为政府机构打着保卫安全的幌子,秘密监视公民的个人隐私。如果隐私不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不应该被追究。但发现有人要杀死总统,由警方干预无可非议。有这样的机构可以促使公民在网络自由空间度里有自律精神。据说,美国安全局的这项措施确实有效地制止了1994年的一次恐怖袭击。

 

这位博友对我谈这两件事是因为他长期关注我的博客和思想动态,他是要告诉我,在目前社会舆情和民主政治环境下,对时事的评论要注意把握分寸。而我认为,我对时事的看法,是顺从了网络主导的要求的,有人说我文笔内敛,我认为只是想把话说得稳妥些而已。当代人的思想应该是自由飞翔的,这比起二三十年前的人是非常幸运的了。但思想反应在博客上又必须自由有度,因为博客有向社会展示的功能,你不得不负相应的社会责任。因为网络的特点,政府对网络的管制和有些圈禁,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网络或者博客对一般的议政、时评应该给予一定程度上的宽容也十分必要。可惜新浪博客这里基本上没有设置这样一个显眼的公开的平台,只是其它专栏的搭配而已。

 

我觉得,博客和论坛、网友和博友这两方面,在对待社会热点和个人隐私上是不一样的。对前者,大局太过严谨,对个别问题又疏于防范,如三一重工事件由网上掀起的波澜。对后者,大局太过宽松,以至于“脱星”闪烁为出名,一些名人毫无藏身之处。也有一些怨妇的无病呻吟、内心深处的无奈,毫无保留地拿到博客这个展台上来,多了也没什么意思。

 

本人博客生活实实在在只有三个多月时间,在我所感兴趣的领域里,感觉网络上圈禁和有所限制的东西似乎比相当正统的媒体还多得多,即使各级党报披露的事儿,这里也不太关注和推荐,从另一个侧面让人感觉,网络特别是博客,有点像世外桃园一样,有些脱离丰富的社会生活。

 

我对一些博友说,象我这样对待博客,即使在美国我也不怕什么。想起这几年明星和地痞都很时尚的一句话:“我是流氓我怕谁?”我只改一个字,我要说:“我不流氓我怕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