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建筑能抗震

标签:
个人感觉并非如此宝塔几米房产 |
分类: 地产风云 |
芦山县人民医院主楼这样的隔震建筑,同样设防烈度要求下,能比普通抗震建筑多抗一级是正常的。隔震相当于在建筑物下面做了一个弹簧,用这个弹簧把地震的作用给隔开。一般抗震是指建筑靠本身的结构来抵抗地震的作用,如果无法抵抗,建筑会坍塌。比如芦山的一些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讲究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到了7度会产生一些破坏,震后修复还能用),相当于擦破了皮,超过7度到8度,就是大震不倒。
其实,国内外也有些建筑物,经过了千年的历史考验,经受了很多次的大大小小的地震的颠簸,但是人家始终稳如泰山、巍然屹立。虽然现代科学研究已经非常发达,但是在今天我们既不能预报地震,又很难预防地震的情况下,好好研究一下古人们的智慧,还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山西应县木塔。应县木塔建成于辽代清宁二年,即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52年之久,是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纯木结构佛塔。这座楼阁式木塔通高67.31米,约相当于现在20层楼房的高度,底层直径30.27米。应县木塔最令人称奇的是其设计的精巧,全塔上下除了砖石塔基和铁制塔刹外,整体架构所用全为木材,没有一根铁钉,数以万计的构件全靠卯榫互相咬合固定在一起。
同时,塔内上下层的连接采用了叉柱造的方法。叉柱造就是将上层柱的底部十字开口,插在下层柱上的斗拱之间,而且上层柱向内退进半个柱径,从而造成逐层内收的效果,进一步增加了木塔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木结构建筑应用的斗拱和卯榫的咬合不是刚性连接,当遇到大风和地震等外力作用时,构件之间产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可以吸收和损耗部分能量,起到调整变形的作用,构成了木塔建筑的柔韧性。
我国古建筑专家和文物专家多次实地研究的结论是:这种“刚柔相济”的结构共同造就了应县木塔卓越的稳固性,也正是木塔的这些建筑特色成就了木塔如今最古老、最高的木结构佛塔建筑的地位。“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山西大同悬空寺。顾名思义,悬空寺它不仅仅是建造在距离地面60多米高的悬崖上,而且它整个建筑都悬在半空中!但是1500年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山崩、地震、雨水侵蚀,它始终屹立不倒。悬空寺的两个三层楼阁由一个古栈道连接,恒山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马尾”就是指这些上接楼阁栈道、下至岩石的红色立木。这些立木总共有30根,被分成三组,每根长度大约十几米。分别被设置在两个楼阁和栈道下面,给人的第一感觉,悬空寺似乎就是靠这三组立木支撑在悬崖上。悬空寺是不是就靠这些立木支撑起来的呢?
在所有悬空寺的楼阁和栈道下都埋有横梁,这些直径50厘米左右的木材,好像是从岩石中长出来的一样。这些横梁露在外面的部分大约有一米左右,它的上面正好是用木板铺成的走廊。不仅走廊,整个楼阁的底座也直接压在这些横梁上,这些横梁很可能才是挑起整座楼阁的关键。虽然这些横梁已经开裂,却没有腐朽。横梁经得起百年风雨侵蚀的关键,在于经过了一道特殊的处理。研究证明悬空寺的木头用桐油泡过,并且没有虫蚁的腐蚀,这样使它能够1000多年以来仍然坚实地插在岩石上,而且它用的木头是当地产的铁杉木。
日本木质宝塔。500多座日本的木质宝塔,在过去的1400多年的时间里,只有两座宝塔倒塌。有许多宝塔消失都是因为闪电或者是战乱中被焚毁的。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高架桥公路和办公大楼被震塌,神户的港口区被震坏。然而,附近京都东寺神庙中那座气宇轩昂的五层宝塔却完好无损。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宝塔的中心柱起着树干的作用,中心柱的收缩和摇摆,就能安然无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其实,日本宝塔的中心柱根本不承担负荷,有的宝塔的中心柱甚至不挨着地面,而是从塔顶悬垂而下。建筑物的质量全部由外围的12根大柱子承担。宝塔的另一个奇特之处是,承受重量的垂直柱没有一个是与上层相应部位的柱子相连接的。换句话说,在五层宝塔中,连一根从上到下贯穿宝塔的承重柱都没有,这在现在的设计规范中是不允许的。宝塔的第三个特点是,塔体的宽大塔檐上铺有沉重的黏土瓦块。其实要想减轻塔檐的重量其实并不难办,比如换成轻质材料的瓦。可见塔檐的重量对抗震是有重要作用的。
古代工匠们的精湛工艺和高超的技术才能另现代人自叹不如。大地震还会再来袭击我们,也还要考验我们的重建是不是能够抗震。为了真正能够让房屋成为人们的避难所,而不是要命的工具,我们还真得仔细研究,躺在抗震规范上也不行。古代木塔抗震之迷也算抛砖引玉吧,关于抗震我们还有太多的事情要思考,要准备。
什么样的建筑防震?汶川大地震和芦山地震带来的灾难,让更多的人们关心建筑的抗震性,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对未来的责任,每一个人都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