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燕郊是祖国巨变的缩影

(2009-09-27 14:21:05)
标签:

围墙

大杨树

缩影

管理学院

工棚

燕郊

60周年

国庆

马跃成

房产

分类: 地产风云

                 国庆60周年征文:25年前在燕郊的那些事

                                  文/马跃成 

     国庆60周年,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无限的感慨和激情,看了很多网友热情奔放的纪念散文、诗歌,看了全经联的诗歌接龙,很多的填词作诗确实经典,真感到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诗人。

     俺不是文人,更不是诗人,但是有过比较艰苦的经历,就写点故事献给祖国的生日吧。
     记得当年从燕郊进城办事,那时还不叫“进城”,叫“上北京去”,就好像北京离我们多远似的。当时进京没有公交车,虽然有趟通勤火车,但是车站比较偏僻,另外开行时间也是去的晚,回来的早,因此对进城办事的人来说非常不方便。
     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在路边等着从唐山、蓟县、秦皇岛方向来的长途车,那个时侯汽车走的是102国道,说是国道其实也就5、6米宽。不但是双向单行,不能超车,而且一路都是蜿蜒曲折,据说是当年为了迷惑日本鬼子特意建成这样的。现在这条路应该还在,只是有了高速以后就再没有多少人走了。沿路两侧全是高耸入云的大杨树,记得1986年的一场大风刮来,不但带来了漫天的扬尘风暴,还刮倒了好几十棵苍天的大杨树和沿途好几个单位大院的围墙。
     今天再回燕郊,不但高速通到了家门口,公交线路也达到了十多条,据说八通线的地铁要延到燕郊的规划已经批下来了。
     1985年我们在燕郊征地建厂,那时候虽然燕郊也号称是北京人口疏散地,但是满打满算也就1万来口人,十几个单位大院散落在京哈路的南北两侧,没有一点城镇的样子。说那时候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点都不为过,那时候的燕郊没有水、没有电,打井、圈围墙全得靠自己解决。到工地不但没有马路,连条小道都没有,我们每天到工地测量放线都是穿过高粱地、沿着小河沟过去的。
     当时在燕郊同时征地建设的有华北电院、中建二局、海洋石油公司、管理学院等几个单位,我们和管理学院先期开工,两个单位相继千米,一东一西遥相呼应,当时我们住的房子是依靠着围墙搭建的临建瓦房,管理学院的工地没有先建围墙,所以搭建了几栋木板工棚,这在当时也是最现代化的临时工程了。就是刮倒大树的那天晚上,风大的总的有九级以上,我们的围墙也倒了不少。早晨起来向西望去,管理学院工地一马平川,昨天还整整齐齐的好几栋蓝色工棚一个也没有了。
     25多年了,这些故事还历历在目,脑子里时常闪现的还是过去艰苦创业时的镜头。现在的燕郊变化的太多了,楼房多了、植被好了,环境也改变了。
     燕郊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截留外地进京单位、引进工业企业、疏散北京人口、发展高新产业等几个阶段,现在俨然承担起了坚守北京城市楼房底价的责任,成了河北省依托北京和天津发展的最有前景的现代化城市。
     燕郊的楼房不但多的连成片了,而且一个个耸立起来的酒店、公寓、写字楼一点都不比大都市的逊色,那些小区、花园、别墅无论风格还是品质、无论布局还是园林、无论环境还是户型都达到了当今城市发展的最高标准,不管是房展会上、还是日常的平面广告中,燕郊的楼盘都在北京市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常说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北京,而燕郊虽然仍属地河北,但是燕郊实实在在地已经融入了北京的大都市圈中。
     燕郊从以前只是有四个老街区的小镇子,后来建成了开发区,现在的燕郊已经发展成为有20多万人口的现代化新城,以前的老街不但不在了,就是原来临近燕郊的马起乏乡、中赵甫乡、高楼镇都已经规划在燕郊开发区里面了,那些张各庄、王格庄、小辛庄、大辛庄什么的也早成现代化小区了。

 

                 2008.5.15   燕郊的出路在于城市化而不是城区化

                 2009.6.12    从“广佛一体化”看大北京圈的差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