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的“国际化”发展有点乱
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越来越有国际化的气氛,最近到到北京城东部的万达广场附近走访,朋友请到万达“国际影城”看了场电影,“国际影城”想必是一定与国外有着某种联系,最直接的恐怕就是专场放映国际大片,或者是为附近使馆的国际客人们专场服务了。可是当我们进入大厅后看到里里外外都特中国,放映的电影也是当时正火爆的国产大片“集结号”。
鉴于对“国际影城”的困惑,笔者细心观察了一下发现,原来“国际”早已在北京泛滥到大街小巷了。万达还不是第一个“国际影城”在其之前,中关村就建成了“金毅国际影城”,附近的人民大学一代还有家“华兴国际影城”,国际影城相当普遍可见一斑。
其实,国内普遍的“国际项目”还不只是影城等文化场所,以前我们习惯的百货商场,自从有了自选式的布置后,记忆中就改名叫“超市”了,最近到卫星城才发现原来比“超市”更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已经在郊区悄然登场,而让人感到诧异的是这么个万把平米的综合性商场,却冠上了“国际购物中心
”的大招牌。
如果就此否定这个购物中心是拉大旗扯虎皮,那也是冤枉了人家,因为旁边的一个小区就叫“田园国际文化社区”,小区居民虽然大部分是当地农村拆迁后农转居民。可能人家依然有着走向世界的气魄,或者就梦想着有着一天北京的国际化真能辐射到郊外,让这里也发达成类似三里屯那样的街区。
很长时间对越来越多的商务会馆感到不解,哪有这么多的商务活动?以前对“湖广会馆”略有了解,也就以为商务会馆可能也是类似商人们会商交易的地点。直到西三环的一家“国际商务会馆”开业,才从宣传广告中知道,“国际商务会馆”不过是一个比较大的洗浴中心罢了,难怪每到晚上这些商务会馆也灯光璀璨、车水马龙。
“国际商务会馆”迷惑了不知多少人的眼睛。国际化大都市里装扮的国际化一点也是应该的,但是以为挂个“国际化”的招牌自己就国际化了就有点异想天开了。把与国际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东西非要加上个“国际”词汇,这可能是这个时代怪异的心理特征。
如果“国际化”发展照着这样的模式发展,那么也就难怪中国有近两百个地级市也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了,看来“国际化大都市”来的还是蛮容易的。这时让我想起中国有句经典口号: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