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北京城市土地政策调整想到的

(2006-04-06 15:03:56)
标签:

房产

土地政策

古建

政策调整

经济适用房

北京

分类: 地产风云
 

 

             从北京城市土地政策调整想到的

            

最近京城各报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二环内停供住宅用地、四环内不新增经济适用房用地”的消息,市国土局的调整计划还包括了酒店、高档公寓、高档写字楼、商业设施、别墅、三高(污染、耗能、耗水)产业等的用地计划,以东方广场为标志的北京城大拆大建运动终于寿终正寝。

近年来,虽然城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我对这些变化从来没有感到过欣慰,十多年来看着长安街上、二环路边座座标志性大厦的拔地而起,我心急如焚、心如刀绞,因为我看到的是一座“北京城”正在消失。记得1985年的夏天初次到北京时,我和未婚妻从民族文化宫一路散步到北京站,民居、高坡、老人、古树、胡同、店铺就像北京城的当然元素那么和谐,走在长安街上一种幸福感悠然而生。我只是一个外地移民尚有如此的多愁伤感,那些住惯了四合院的大爷、大妈们的心情可想而知。我学过一点建筑,对老的建筑物有特别的感情,因为建筑是文化、是艺术、更是历史。我在古建公司时的一位老前辈对现在林林总总的翻新古建、仿古建筑痛心疾首,改造后的古建还是古建吗?

北京终于从“突变式”向“循序渐进式”的城市改造政策转变,值得庆幸。从几处古迹的保留到成片保护区的划界,北京的规划开始对得起历史了。但我认为还应当在保留“城市”上下功夫,把建筑保留下来只是保留了硬件,只有把人气也留下来才是把整个城市保留了。不要强行迁移人口,拆毁门市,有专家提出城市建设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就是不要“让人跟着建筑跑,而要因为人来而建筑”。另一方面,历史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能忽视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的历史建筑,比如三里河、百万庄地区的公建、民建就非常具有历史意义,很多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人物在这里工作过、生活过,有些地名、车站名都以那些单位或建筑命名了,千万不要发生“名犹在、楼已拆”的悲剧。

新的土地供应计划调整后一些专家学者预测市内房价将会继续攀升,很多市民担心会不会买经济适用房只能到郊区了?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北京市“两轴、两带”的发展规划,甚至在学界和京外热炒的“大北京”战略,以及交通道路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市内区域肯定是留给咱中低收入家庭的,买的人钱少,卖的人就不可能喊出高价来,各个街区的居民大院、单位的家属楼,或者说所有的房改房都是经济适用房,关键是把市场做起来,并且不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房子越大、标准越高,离老百姓就越远。从涨价增幅上来说,郊区项目的权数将越来越大,也可以说郊区住宅涨幅的拐点已经出现。2000年时我曾对“长安街上经济适用房”产生质疑,呼吁房子太大了就不经济了,离老百姓就远了,无奈当时的开发公司还信誓旦旦地要为市民建一步到位的房子,结果建的越多老百姓就越买不上房了。

幸运的是今天我们看到了希望,一个古老文明与近现代文明结合的北京城市与你我将紧密结合,这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所以我们应当欢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