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2008-04-28 12:07:31)
标签:

图片

旅游

宝庆

邵阳

古城墙

邵水南路

临津门

故乡风情

分类: 浮光掠影(照片凝固生活)

    今年春节回了一趟湖南邵阳老家,拍了一组家乡的照片。此辑图片为邵阳市邵水南路文化步行街即兴扫描。宝庆及其古城墙简介附后。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古城宝庆城墙的东端起点,可惜大多数都是新砌的。)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自古有“铁打的宝庆”之称,可见昔日城墙之坚固。为湖南省级保护文物。)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从碑文上可以得知,宝庆古城墙始筑于汉代。)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邵水南路眺望。沿着古城墙是文化步行休闲街。)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步行街旁边是歌厅一条街。)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镌刻有诗文对联的牌坊,上面书写的是邵阳的几个别称,有宝庆、昭陵、邵州等。)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刻在地上的宝庆府城历代变迁图。)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宝庆元宝铜钱。)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邵阳市邵东县出土的商代饕餮纹铜鼎。)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文化步行街上的怪石。)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躺在椅上呼呼大睡的行人。)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宝庆风俗铜塑之一:卖烤红薯。)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宝庆风俗铜塑之二:择菜。)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宝庆风俗铜塑之三:打糍粑。)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宝庆风俗铜塑之四:做猪血元子。)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铜塑边嬉戏的孩子们。)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宝庆古城墙之北门口。)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北门口厚厚的城楼门洞后面,是一代代生长于斯的宝庆人。)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宝庆古城墙之临津门。)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临津门城门洞口的母女俩。)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临津门边斑驳的古城墙,充满历史沧桑感。)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临津门河边的渡船,有一段时间,我常常从此乘船过河上学。)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临津门路上驶过的祁剧团演出车。)

 

古城宝庆沧桑留影——故乡风情之五(组图)

 (临津门街街口的一家酒业公司门口的酒保雕像。)

 

铁打的宝庆
作者·袁凌

    所谓古宝庆,即今之邵阳。地处湘西南,踞资江之上游。自古以来,宝庆似乎比邵阳更为容易被人记住,这源于脍炙人口的俗语“纸糊的长沙,铁打的宝庆”。“铁打的宝庆”的由来,在于其位置得天独厚,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更在于其有历史悠久和固若金汤的城墙。早在史前期,邵阳一带便有土著人聚居。楚王族白公善首先在此筑城,自白公城起,邵阳已有2500余年城建史。西晋太康元年,武帝司马炎因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郡为邵陵郡,改昭陵县、昭阳县为邵陵县、邵阳县,“邵阳”之名由此始。南宋理宗赵殉当太子时,曾封为邵州防御使,其做皇帝后年号“宝庆”,把邵州升为宝庆府,用以纪念自己的潜龙之地,自此邵阳又有“宝庆”之称。升宝庆府后,城池扩大,并夯土大筑城墙。明初,始筑石城墙,以宝庆府署为中心,建有5座城门、七楼、十二炮台,呈封闭式城池格局。城墙全长为4370米,高8.3米,为青石和红砂石垒筑,门洞为砖石券顶结构。至清代,宝庆同知黄文琛重新修缮。整个古城墙东濒邵水,北临资江,西、南凿地,坚不可摧。
    真正造就宝庆铁打的威名是石达开。石达开率部出走,欲效武侯隆中决策,由湖南借道趋湖北,置办水师,然后入蜀,以蜀为基地,争霸天下。行至宝庆,石达开围城攻城,部队号称数十万。石达开严密部署,为久困之计,数十万部众环城展开,三面包围宝庆府。石达开与宰辅张遂谋驻城南,赖裕新驻城西神渡滩,傅忠信驻城东泥湾,各据险要地形,构建营垒,挖掘壕沟,布置木栅、陷阱,将宝庆围得铁桶一般。湘军在宝庆府仅数万人,据城自保有余,出城破敌则力有不逮。左宗棠将新兵置于城中,以城墙阻石达开锋芒,避开与石达开主力正面厮杀。待守城日久,新兵逐次刀头见血,新人熬成老卒,再开城迎战石达开久疲之师。在严密控制军队的同时,湘军又积极修筑工事,左宗棠派人实地考察后,挖通宝庆地下水道,使其相连,并筑蓄水池,随时准备引水淹石达开攻城地道,又派壮丁在城外挖掘深壕数道,藏精兵其中,各战壕间遍修工事、望塔,号兵往来其间,互通消息,将城防向外推进数里。五月刚至,石达开主力冲出营垒,全面进攻。石达开率主力三万人,进攻湘军营地,并修筑营垒十余座,建设炮台,修筑工事,将赵焕联等人及援军田兴恕围于阵中。宝庆城内外全部清军,均陷入包围,内外消息断绝,但依然遭到守城湘军依靠城墙和有利地势负隅顽抗。石达开久攻不下,仿效湘军围困九江战术,围而不打,欲令守城湘军自溃。战事旷日持久,湘军援军纷纷赶到。石达开围宝庆已两月,连营百余里,日食米数千石,毫无进展,粮草将尽。石达开感叹一句“铁打的宝庆”,无奈地挥挥手,领着部队西去了,这一去就再没回来。至此,铁打的宝庆名扬天下。
    古城墙城门在文革期间被拆掉了,空荡荡城墙下一个大洞,只余下当年装门的几个石孔供人回忆。加上上世纪90年代初,在旧城市改造和建筑开发中,原古城墙的地段被修建了一栋一栋的商品房和商业用房。古城墙倩影杳无,仅剩临津门城墙茕茕孑立,一色青石玄武岩砌成,依斜坡而建,足有三层楼高。巍巍立于此,守护一方百姓。从临津门往外望,滔滔江水静静地流淌,北去,一故如斯。当年矢石炮火留下的痕迹早已经被青苔野草覆盖,变换了另一副岁月的模样。古城墙在新兴的霓虹灯下凄苦无言,唯有发黄的史册还残留着一段辉煌的硝烟往事。
    然而,庆幸的是民族的优秀瑰宝总不会雨打风流去。2006年 9月下旬,临津门西侧城墙的一个突出部分引起了文物勘探专家的注意。12月18日,突出部分的全貌被发掘出来,极像传说中的宝庆城墙防御体系中的“马面”。所谓马面是城墙防御工事,是跟城墙连在一起而形成的‘凸’字形,敌人攻城时,便于守城者观察、联络和防守。原湖南省文物局局长谢辟庸会同国家文物局的工程师研究发现,突出部分跟城墙连接紧密,浑然一体,跟古籍上记载的邵阳城防图上标明的马面位置完全吻合。铁打的宝庆”再次获得证实,这些发现在湖南省尚属首次,在国内都十分罕见,古城墙有机会升级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邵阳凭借古城墙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鉴于古城墙对宝庆府历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交往起过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邵阳市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召开规划、设计、建设、城管、文化、文物等部门参加的“修建和修复宝庆古城墙设计方案征求意见座谈会”,部分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应邀参加。市政府斥资160万元对城墙上面和周围的违章建筑进行拆迁,整个修建修复工程进展迅速,如今古城墙已巍峨矗立在资水之湄,成为资江文化休闲街上一道最为醒目的历史人文景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