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指手划脚(文化评论文章) |
读1月4日《南方周末》,看到侯耀文谈马季的一篇文章:《没有“龙”,哪有“首”!》。读完后感觉如鲠在咽。
文中侯耀文谈到:“媒体说马季去世,相声界群龙无首,我反过来问,马季活着的时候,就算有首吗?在整个领导相声的发展过程当中,他起到的是个人作用还是领袖作用?我认为马季的功劳、成绩是卓著的,他的历史功绩是不能抹煞的,一定要面对,一定要正视。马季是我的师哥,我一直把他看成是我家里的一个亲属,直到我父亲死,他一直是我父亲最喜欢的相声演员。但是在我父亲去世到马季去世之间,就在这个历史阶段,他应该起作用的时候,大家希望他站出来领导我们的时候,他没有。他不愿意出来,不愿意承担这个历史责任,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是欠缺的。对相声界是一个遗憾。但这遗憾并不减损我对他的尊敬和爱戴。”
从客观上来讲,侯耀文此番话说得很有道理。马季到底算不算大师?可能很多人心里还是存在一个疑问号的。但对于一个给百姓带来如此之多笑声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我们更多的是心怀一种宽容与怀念。在这个“大师”满天飞的年代,为什么唯独会对马季如此吝啬哩?给马季一顶大师的帽子又何妨?
通篇文章,侯耀文有很多地方说得很冠冕堂皇,但我总感觉到他严肃认真的道袍里面藏着一个大大的“小”正在夺路而出!
你看他接下来说的:“他身边的一些人,说实在的玩还行,真的坐在那儿要谈点正事就不行了,所以这也是我师哥生前的一个悲哀。因为他需要人来照顾,有时候需要有人在身边陪伴,他把陪伴和照顾他的那些人,都看成专业人士了,真的是有点遗憾。”
这段话是明显在打倒一片了。马季身边有谁?是姜昆、赵炎、刘伟、冯巩、黄宏等人。难道这些人都如此不肖吗?普通观众听了此话可能不会答应。
大家都知道,侯耀文的弟子最出名的是郭德纲。不知为什么,总有一种直观的感觉:与侯耀文及其徒子徒孙相比,我会觉得马季及其弟子们显得平易近人多了。虽然侯耀文、郭德纲等人在说相声时也是笑声不断,但离开那种场景,他们给人的感觉总是外恭而内倨、神情十分骄傲得狠。有一次,郭德纲与汪洋的纷争正在热闹上演,某家省级电视台于是邀请侯耀文和郭德纲做嘉宾来评说此事。谈话过程中,侯派人马傲气的表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侯耀文“护犊”心切,仿佛郭德纲的强硬“后台”似的。这也难怪,放眼现在中国的相声界,有几个不是侯宝林徒子徒孙甚至徒孙孙辈的?当年都是以唯侯宝林的马首是瞻。但相声界不流行世袭,大家对侯宝林后代的礼遇有加是因为缘自于对相声大师的侯宝林尊敬,但却没有哪门子法律强行规定必须向这位“龙子”叩头诚服。
相声界有门派之别,也有马派、侯派之说,尽管很多当事人不认同这种说法,但实际上这种心里的界线和隔阂是存在的。侯耀文说的这段话就是明显例证:“我可以大言不惭地告诉你,中国的相声阵容最强、水准最高的就是我们了。马季生前对他的徒弟们说,看见铁路文工团的人,不要跟他们硬碰,躲着走。如果你们要是打算跟铁路文工团打仗的话,只有我带着你们去,咱们才有可能跟人家打平手。他的那些徒弟们见我就说,我师傅说看见铁路的人躲着走。结果还没打起来,我的这个师哥就走了。”侯耀文此话真是有点“大言不惭”了——照他此说,马季原来是被侯耀文“吓跑”的。
记得郭德纲曾在台上如此“砸挂”汪洋:“汪洋老婆和别人睡觉,然后他要自焚……”现在,马季刚去世,侯耀文又一本正经地提出想当相声大师的几个严苛的行业标准,硬生生地把马季刚刚戴上的一顶“大帽子”给夺了回来。如此不厚道,真是一脉相承。
当然,关于马季在文革中曾打过恩师侯宝林的传言,如果事情属实,那马季的回避与沉默无疑是一种欠妥当。虽然马季也可能在心里深处存有愧疚,却一直没有公开地致歉,这对侯宝林的后人来说,肯定也是一种或多或少的伤害。
但在中国也一直流行一种传统:不再追究逝者的瑕疵。对生者可以苛刻,对逝者何妨尽量宽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