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稿的内容,来自于我在《英才》杂志四年工作时间的积累。
《英才》杂志在创刊初始就提出了“经营人性”的理念,这与我擅长并且喜欢的财经人物报道角度是十分契合的。我一直坚定不移并乐此不疲地执行着这个理念。
四年的财经记者生涯,我见证了黄光裕的蒸蒸日上、李彦宏的“一夜暴富”、兰世立的一飞冲天,也见证了顾雏军被捕前流着眼泪的“最后告白”、刘虹在资本之旅上一步步走向深渊、万平在法庭上的悲情陈述……
这一切已经成为历史。但人性的极度张扬、扭曲和冲突,却一直记我记忆犹新。
这是一群富有极端个性的企业家。此种个性,牵引着他们飙升或者下跌。但无论是大胜还是大败,对他们来说,都是值得一赌的巅峰体验。
极端性格理应被成熟的企业家们所排斥,但最终却成为他们大胜或大败的决定因素。这个问题,也许值得人们好好思索。
我也一直在思索。正好,前几天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艾丰。他说,每个人在为人处世时,应该考虑付出三种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和机遇成本。所谓的生产成本,指你在做一件事情时,必须付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所谓销售成本,指的是你在做完某件事情时,还必须得花气力去和别人沟通,把你的成绩推销出去;所谓机遇成本,就是常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时你做得再好、说得再好,但机遇未来,就不一定有理想的结果。如果你在做某件事情时,提前把这三种成本都准备好了,那么即使最终失败了,就会坦然面对,不再怨天尤人。
他这一段话让我深受启发。其实,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性格也是一种成本,是比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等更隐性、更难掌控的成本。如何把性格成本降到最低?这是很多企业家需要正视的大问题。
从想法、到采访、到成文、到出书,这个过程凝结了很多人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深表感谢:首先是《英才》杂志社社长宋立新女士、总编姜苏鹏女士对选题的细心指导工作,尤其是在文章完成后,姜苏鹏对这些报道进行的修炼和提升,让我时常有一种惊喜的陌生感;其次,还要感谢我的同事唐凯林、郭健、戴璐等人,这本书同样也凝结着他们的汗水;另外,还得感谢黄维益小姐对本书付出的辛苦的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