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印象三:昙曜五窟(二)第18窟

标签:
昙曜五窟大佛曹仲达云冈石窟杂谈 |
分类: 山西行旅 |
云冈石窟印象三:昙曜五窟(二)第18窟
第18窟的外观一样是板块结构,下部凿拱门,上部凿明窗,从洞窟外就可以一览洞内的大佛。
由洞窟的外面瞧,想象当初这 里只是一片平滑的山壁,工匠们先凿出这一门一窗后,可能就上下分进合击地往内里凿出窟室,当凿出一定的深度后,就可能需要熟悉佛象样式并具擘画能力的名师 巧匠勾勒出造像梗概,然后工匠们再依据草图先粗雕出样式,再细雕形体、装饰、衣纹等……,困难的是云冈石窟的石佛通常都不只是平面浮雕而已,他们通常是三度空间、接近五个面的立体雕刻,在一块平 整的大石面上要构思、雕刻三度空间的石雕,难度着实不小。
再仔细想想,雕刻的过程中,还可能有数十数百个工匠同时进行,该如何协调分工?工匠们的风格该如何统一?佛 像的写意传神,该如何透过众多工匠的手集中突显出来?……这中间还存在着许多难解的问题。
或许因为问题难解吧,所以在18窟之前参观的游人,多半也只能膛目结舌!
走近18窟的大佛,膛目结舌更甚! 这尊大佛高15.5公尺,在云冈石窟中高度只能排第四,但他具有特别雄伟的气势,与16窟的大佛相较,16窟的佛还沾些人的气息,年 轻、俊秀、挺拔,睿智中带些威严,但仍属可亲近的人;但18尊的大佛伟岸、睨视、自负,虽然嘴角似带微笑,但和人的距离很远很 远……他就是大,你就是小,佛就是伟大,人就是渺小,面对18窟的大佛,你所要、也所能 做的,就只是顶礼朝拜。
仰观大佛,在他傲立的身躯 上披着一件佛门袈裟,袈裟的衣纹轻柔,富流动感,袈裟上不少小突起随着袈裟的轻轻起伏也起伏着,像是浮在水面上的朵朵莲花,再细看,原来小突起不是花,竟 是一个个的小佛像,百千个小佛像细细的雕镂在大佛的袈裟上,这不仅是云冈仅见,放眼中国的大小石窟也未有相类的表现,有人名之为 「千佛袈裟」,如此的大费 周章,令人叹为观止。
再细看袈裟下的长袍,质料 轻柔的紧贴着身体,大佛雄健的身躯因此隐现,北齐画家曹仲达,画人物时衣纹多以细笔紧束,似披薄纱,像人刚从水中冒出一般,因此有「曹衣出水」的说法。曹 仲达的画虽未流传下来,但我想其画意应该和这第18窟大佛的衣纹相去不远吧。
18 窟的大佛一般以为是北魏第三任皇帝──太武帝拓跋焘的造像。太武帝东征西讨,攻灭北凉北燕,其开拓的功业 对北魏贡献很大,且又是文成帝的祖父,虽然太武灭佛对佛教破坏很大,甚至昙曜本人都身受其害,但是面对北魏政治上的需求及文成帝的诏令,昙曜仍须为这位毁 坏佛法的太武造佛像。
我想他是有些挣扎,也费了 一番心思,所以他在这尊大佛像上动了机巧。首先他把大佛的左手置于胸前,做了一个「扪心自问」的忏悔姿态,这样的手印不仅空前,也是绝后,专为灭佛的太武 所设计。另外大佛身上的千佛袈娑,每一尊小佛都代表着被太武残害的佛教徒,太武化身的大佛终身都要被这些遭他迫害的小佛压在身上。所以看似雄强的18窟大佛,其实也背负着人间的是非臧否。
18窟除了北壁的主尊大佛外,东西两壁的胁侍菩萨、胁侍弟子也大有可 观。(尤其是保存良好的东壁,西壁 则多已风化)首先是东壁的胁侍菩萨,他头 戴化佛冠,脸庞圆润清秀,富有壮健自信的气息,他的头发外露,一绺一绺的雕镂细致,极具真实感。
另外,在胁侍菩萨的上方及 肩膀两侧,上三下二的排列着五个佛陀弟子像,他们和西壁相对的另五个小像构成佛陀的「十大弟子」,细看东壁的这五个佛弟子,个个面容安详,姿态宁定,再细 看,各个弟子脸上棱角各有不同,极富个性,尤其是上方中间那位,他高颧骨,深颜窝,眉目间乍见风霜,却实含笑意,神情让人印象深刻。而且这五尊弟子小像上 身都微微前倾,做恭聆佛陀教诲的姿态,情境刻画的非常生动深细,但也增加了造像的困难。
走出18窟,门壁上仍见千佛的小龛,18窟的主佛化身太武虽欲灭佛,但在云冈,却怎奈化身大佛,且身处千佛 万佛的佛国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