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印象二:昙曜五窟(一)第16窟

标签:
昙曜五窟小千佛拓跋晃云冈石窟旅游 |
分类: 山西行旅 |
云冈石窟印象二:昙曜五窟(一)
昙曜五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段,这一带的山壁最为平整,所以在昙曜主持下初期开凿的五座石窟就选在这里。从外 观看,整个昙曜五窟呈板块状,外面遍雕小型千佛,寓意只要潜心修行,人人皆可成佛。
有人计算过,昙曜五窟(16~20窟)的外壁长约60公尺,高约30公尺,若要遍雕这样的小千 佛,总数可达九千余个,且小千佛的姿态神情还要各个不同,这是何等浩大的工程!且从最近对云冈石窟地面的一次挖掘中,有人发现这些小千佛上本来还可能贴有 金箔,想想,近万个金色的小千佛在夕阳下耀映出一片金亮的佛国世界,又是何等壮丽的景象!
但如今,这样的壮丽只能空 留想象,壁面上不只金箔早已褪尽,连密雕的小千佛也已风化殆尽,除了少数壁面稍留痕迹外,昙曜五窟的外壁又恢复成最质朴粗犷的原始模样了。
走进第16窟内,同其它五窟一样,窟内的地面都呈椭圆形,且有着似蒙古包的高 大穹窿顶,穹顶北壁下,也都立着一尊几与洞窟等高的主体大佛像。
16 窟 的这尊大石佛,高13.5公尺,相貌看来甚为年轻俊 美,由于是采取立姿,他的身材显得特别的颀长,身上衣服的样式和皱折也显得很突出,从服装上看,他似乎不是着佛常穿着的袈裟,一身修长的袍服,反而较接近 帝王的礼服,这或许也可以呼应石窟大佛本就是为帝王造像的说法。
再仔细看,大佛的衣纹多以平刀法直切,显得清晰而硬直,深刻处甚至有如阶梯一般,予人质感厚重的感觉。大佛 胸前还挽了一个漂亮的巾带,不但具装饰作用,且充满时尚感,有人戏称是领带的始祖,巾带上挽了一个结,刻得也非常细致真实。
眼光往右下移,大佛的左臂上挽着右襟的衣裳,不同于上部厚重的衣 纹,这段衣襟线条飘逸,似随风轻摆,甚具流动感。再往下瞧,大佛的左手也甚可观,佛的食姆指轻轻拈起,姿态轻柔,且手掌肉感中似带有皮肤的弹性,整体看却 又显得秾纤合度,栩栩如生。第十六窟的大佛一般以为雕 刻的是北魏的第四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浚(在位452~465年)。文成帝在位期间不但恢复了佛教的地位,且云冈石窟也是由他开始开凿,对宏扬佛法有很大的贡献。不过他只活 了26岁,16窟的大佛显得较为年轻英挺,或许也和此有关。
附记第17窟
第17窟由于破坏严重(图照请见 http://www.lyu.org.tw/lyu/China_stone_1/enk004.htm),我当时没有细看,且没有拍照,无法细说,只能就数据补述如下:
第17窟的大佛为交脚戴冠佛像,高15.6公尺,虽然破坏严重,但一般从残迹判定,应该是一尊交脚状的弥勒 大佛。
这尊交脚弥勒佛一般以为是 文成帝的父亲,即还没有即位就去世的拓跋晃。拓跋晃是太武帝拓跋焘的长子,在太武帝晚年曾短暂担任监国。在太武灭佛期间,时任太子 且崇信佛法的拓跋晃曾对佛教徒多所保护,他甚至还短暂扣押太武灭佛 的诏书,争取一些时间使僧侣得以先行避祸。据说昙曜当时就在他的力劝下,才决意逃往河北山间。
拓跋晃虽未即位,但他是文成 帝的父亲,对主持开凿云冈石窟的昙曜又有救命的恩情,而且他在太武灭佛的过程中的确也保护了不少佛教徒,所以文成帝和昙曜在此五窟中也替他留了位,为他开 凿了第17窟。
第17窟还有个特殊处,即它的地 面下挖约1公尺左右,与外面的地面并不相平。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被尊谥为恭宗景穆帝的拓跋晃终究未曾即位,为他所开凿的第17窟仍须较其它帝王的洞窟要 低一些,以示区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