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短效避孕药第三代避孕药紧急避孕药长效避孕药非避孕益处 |
分类: 其他 |
短效避孕药,十年一个大发展
用“骗术”来改变正常的生理,要不露痕迹实在是太难了,这个痕迹就是不良反应。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大量的人群使用短效避孕药后,出现一些心血管的不良反应、乳腺癌发生率增高、代谢问题等的报道。健康人用的药物,对副反应更为敏感。研究继续进行,很快就揪出了祸根。表明那都是雌激素惹的事,且与其中所含的雌激素的剂量有关。
怎么办?雌激素在避孕中有实际的作用,不能或缺。但能不能把量减下来,使之处于尽量小的水平,既可避孕,又不出现不良反应?这是个理想的目标。在70年代出现了含雌激素量更少的复合避孕药,每粒药片含雌激素的量,从60年代初的150-50微克减到20-40微克。激素量的减少使副反应的发生率下降了很多。以至现在的认识是:60年代的文献中避孕药(现称第一代避孕药)的副反应报道对后来的药物评价,不再有参照意义。这被称为低剂量雌激素或第二代的短效避孕药。
还有一个研究思路是,按照月经周期中天然的激素分泌变化水平,分两次或三次调整雌激素的用量。80年代出现了避孕药的2相片和3相片,原来的药物则称为单相片。所谓相即指用药中的阶段,同相中那几天,药片中雌激素孕激素的量是相同的。以三相片为例,第一相含低剂量雌激素与孕激素,第二相雌激素及孕激素剂量均增加,第三相孕激素剂量再增加,雌激素的量减至第一相水平。这种调整适应了天然月经周期中激素水平的变化,而且总的雌激素、孕激素的量更少。
同时在包装上也加以改进,用的人只需按药盒预定的顺序取药,十分方便。有的组合还给出几片不含激素药物的“白片”,让原停药的几天也同样每天服一片,不会遗忘。骗术更为高明。
这期间,采用的孕激素本身也没“闲着”,升级换代一直不停。人们选用高效价的孕激素,使实际运用的孕激素量越来越少。从平卡斯最初试验的每天每片300毫克,降到其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有的处方仅含零点几毫克。好处很明显,不仅是药价的降低,不良反应也随之而降,至少肝肾的负担也减少。到了上个世纪的90年代,选用的口服孕激素改为新出现的去氧孕烯、诺孕酯、孕二烯酮等,代替了原用的炔诺酮等。区别何在?新的孕激素类药物所具有的雄激素性质相当的弱,几可忽略不计。这使原来的一些与雄激素有关的,如体重增加、痤疮和多毛症等男性化不良反应明显减少。这一改变,成了新的换代产品,称为第三代的短效避孕药。国内也有三代的口服避孕药上市,零售价也温柔。前几天,我在附近的药店看了看,每月的量仅需十多块钱。
避孕之外,还有惊喜
社会上的巨大需求,推动了研究,推动了发展。避孕药的进步,简直使人刮目相待。几十年来,一直未变的是由孕激素和雌激素组成的基本配方,和每天一片,21天后停几天的吃药方法(人工月经周期);不断变化的是具体的药物品种,用量也一次又一次的瘦身,以及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减少再减少。早年关于避孕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报道,在业界根本被颠了个个。除少数有禁忌症(即吸烟者、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等)的不能使用外,短效避孕药是非常安全有效的药物。
不仅如此,自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有报道,长期使用低剂量的短效避孕药,还可获得除生殖系统外的保健效益。这是个意外的,但是客观的报道。到如今,证据越来越多。这个观点已写进了相关的药学教科书。国内也发表有短效避孕药的非避孕益处的文章。
这些益处有:促进月经规律、减轻盆腔炎疾病、异位妊娠等;长期服用,还可明显减少卵巢癌和子宫癌的发生,等等。这也推动了避孕药在全球的推广,使好多妇女乐于使用。不过,并不主张为这些益处去用避孕药,避孕药的主要应用就是避孕!
“目前(2001年)全球约有10亿以上妇女在用口服避孕药避孕,居使用现代计划生育方法的已婚妇女首位。也就是说,每4名已婚妇女中约有1名妇女在她们生命的某一段内是依靠口服避孕药来避孕的。”
但在我们国家,据说,因“早期的避孕药雌激素剂量较大, 孕激素也很单一, 对某些使用者会有一定危害性”的思想还未消除。有好多误区,幽灵还在;甚至有人想到避孕药是激素,先入为主的就敬而远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复合(短效)避孕药的推广。
避孕药的其他品种
无疑,短效避孕药是避孕药的主要品种。但,人们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些需求使避孕药发展至今,也有好多种类,适应不同的场合。
一为长效避孕药。每月一针或一片就能避孕,这是利用较大剂量的孕激素做成的。孕激素可储存在体内脂肪层里,慢慢释放,影响排卵,达到避孕的作用。原理与短效避孕药相似,给药方式变了。长效避孕药因激素含量即较高, 副反应较短效避孕药大一些。通常, 这类避孕药只适合于已有生育史且不想再生育的妇女。
二为只含孕激素的避孕药,这主要是为哪些对雌激素成分过敏的用户考虑的。在我国尚未上市。
三为紧急避孕药,即事后避孕药,这是利用较大剂量的孕激素,阻止精子的运动和卵子的着床,来达到避孕的效果。用于哪些未做避孕准备的妇女,作为一种补救措施(有数据说有效率为88%)。有补救也比怀孕后流产好得多。这类药物,我国作为非处方药,能够方便的得到。
不过上述那些药物的孕激素的一次用量都较大,安全性的数据相对较少,副反应较大,有效性也不如短效避孕药。不应首选,不宜多用。具体使用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需求选择。
还有速效避孕药(探亲避孕药)、外用避孕药等,因现用得较少,就不写了。至于抗早孕或流产药--米非司酮,应不属避孕药的概念。以后有机会再聊。
避孕药的研究还在继续。尽管在现在的短效避孕药已近乎理想,肯定还会有新的惊喜出现。使用避孕药,减少非意愿的怀孕,是现最好的选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