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药,吃还是不吃?(原创)
(2011-09-22 10:32:13)
标签:
发烧退烧药物理降温发烧的益处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健康 |
分类: 药物使用 |
发烧了,即体温超过了37.5℃,你是吃还是不吃退烧药?如果做个社会调查,估计绝大部分人都会说:吃,肯定要吃。笔者用这个问题问过一些人(非医药专业人士),没见过不同的回答。
在网上,以“吃还是不吃退烧药”为关键词,“搜狗”一下,有187,844
要科学的使人信服的说明这个问题,需要弄清楚发热这个症状在疾病对抗中起的作用。这个问题搞清楚了,答案就出来了。
先来看看百度百科的“发热”条文(http://baike.baidu.com/view/35149.htm)。里面说的“发烧对人体的一些益处:
1,它把体温升至高于很多病原体生长的最适温度,降低其生长速度,从而减少机体面对的病原体数量;
2,发烧引起的高温会使病毒的酶或毒素失活;
3,发烧加快体内化学反应速度来提高免疫反应水平。免疫系统加快攻击病原体,缩短感染的过程。”
这说得比较通俗,好理解。总之,发热不是病,是对病有好处的病理现象。医学上已明确:它不是人体体温的失控,而是高度进化的体温点的重新调节,是对抗感染的措施。体温要调高的信号,就由感染的病原体释放出细菌毒素等引发;而身体主动调高体温,有利于清除病原体,使疾病痊愈。
这种认识,有很多动物学的试验证据。如“仔兔不能自行发热,因此一旦生病,就会找一个暖和的地方去升高它的体温;成年兔能自行发热,一旦被退热药阻断,也多半会死去”。
历史上有主动利用这一现象来治病的例子。在上个世纪初,奥地利医学家焦内格(Julius Wagner-Jauregg)发现,因打摆子(疟疾)发烧的病人,其梅毒病得到缓解(当时几无药可治)。后来他有意识的让上千名梅毒患者感染上疟疾,结果达到了30%的梅毒缓解率;相比仅1%的梅毒自然缓解率,他成功了。因 “用疟疾发病时的高烧,成功地治疗了第三期梅毒引起的麻痹性痴呆症”,获得了192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不过,在抗生素发现后,人们有了根治梅毒的良药,这一方法就被人淡漠)。
近年来也有研究发现,不退烧治疗某些感染可能有更好的结果。如,有一个研究,报告水痘患儿用扑热息痛(退烧药)之后,比用安慰剂的,平均要延迟一天才能恢复。(见尼斯等 《我们为什么生病》中文译本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不过主动调高体温,也有过度的时候。当引起体内反应的细菌毒素的量(热原)较多且持久,会造成高烧(40℃)或持续发热。这是细菌与人体间的战争。高烧有利于对抗病菌,但同时使人体付出很大的代价:消耗能量、头痛失眠之外,还可能造成惊厥、昏迷、甚至永久地脑损伤。对婴幼儿,发热比成人敏感而急剧,尤易引起抽搐和昏迷,使儿童烧“傻”。
这和很多身体的防御反应一样,调高体温----即发热,也是一把双刃剑。低烧可加强身体对抗病菌的免疫能力,对身体的伤害不大,可逆;但高烧或持续太久,烧死细菌的同时,也会伤及自身,甚至损伤不可恢复。
明白上述的道理后,就能理解医学界现通行的治疗方式。低烧(低于38.5℃),对身体无害时,不需要服退烧药;高烧,必须看医生、服退烧药,把体温立即降下来。在所有这些时候,多喝开水、补充体液的消耗,都是很重要的。低烧就用退烧药,会妨碍好多疾病的自愈,延长病程。
在低烧的时候,还可以采用物理方法,即不用药物的方式退烧,使身体舒服一些。物理的降温方法有好多:“1,头部冷敷,在头额部放上冰袋、冷毛巾,每半小时更换一次;2,洗温水澡,用35℃左右的温水洗澡有降温作用;3,酒精擦浴,用30%的酒精反复擦拭患者四肢,利用酒精溶液蒸发时所吸收的大量热使体温降低。”(引自《三种物理降温的方法》(http://www.yaolan.com/health/201007141356649.shtml))
此外,不一发烧就立刻降温的作法,还有利于医生看病。因为不同的疾病、病原体的感染,体内发热的现象,和疼痛的位置强度是不同的,医生可根据这些症状进行诊断。退了烧,止了痛(退烧药都有止痛的效果),会使医生看不到典型的疾病症状,会掩盖病情。
如必须服退烧药,选什么好呢?这类药物,学名为非甾类抗炎药,有好多品种,可以抑制人体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的前列腺素合成,调低体温点,达到退烧的作用。还有其他的一些作用。不要贵的、不要新的,通常可选用这类药物的老大哥:对乙酰氨基酚或阿司匹林(都是非处方药、国家基本药物,都有上百年的应用,人们对其作用和不良反应有相当的了解)。只要你不对她过敏,可优先考虑。医生大都不使用一些退烧快,但不良反应大的药物。
这些药有单方,也“潜伏在”大量的抗感冒复方药,包括中成药中,是退烧的主要成分。有不同的商品名,这里不一一列举。使用时,要看药品说明书,弄清药物成分,弄清用法用量。一定不要同时或连续使用不同商品名的几个退烧药。在每一个品种中,退烧药的量都是适当的,但你同时或短时间内使用几个不同的药,就会因其中的退烧药成分过量,造成毒性或副反应,甚至死人,这样的教训常有报道。疾病也有一个痊愈的过程,俗话说,来时如山倒,去时似抽丝。不要用药才一二小时,看烧未退,又急忙用药。这也使用药过量。儿童最好要用专门为儿童准备的剂型,或根据药品说明书,把药片劈开使用。
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使用,会使肝脏受伤,有关的报道较多。阿司匹林或其它的非甾类药物也可能造成胃部的不适,甚或溃疡出血。不过用于退烧,用药都不会持续好久,一般不会出现上述的毒副反应。
下面针对前述“搜狗”“吃还是不吃退烧药”得到的网上的帖子,似乎还有点代表性,再写几句。其一,“看着宝宝精神萎靡、哇哇大哭、一口饭不吃,家长担心吃退烧药有副作用,不吃药怕宝宝烧坏脑子。”其实对退烧来说,用药的次数少,不良反应多半不会发生(常用的几个非处方药)。需考虑的是应不应该服药,怎样对治病有利。低烧可进行非药物方式退热,高烧时一定要用药,同时辅以物理方法退热。
其二,“小孩吃退烧药就退,不吃就烧”。这是因为发烧只是一个症状,退烧药不能除掉病因;当退烧药的作用时间过后,如病因还在,体温就会升高。如体温较高,需要到医院检查,针对病因治疗。
其三,“婆媳之争——孩子发烧38.4,吃不吃退烧药?”这个体温,真的不需要吃,采用非药物疗法即可。老一代人多以为发烧是病,可借医生或媒体的口,给婆婆讲讲现今对发烧的处置原则。既要科学,也要处理好婆媳关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