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解酒药de忽悠

(2011-06-02 13:52:02)
标签:

乙醇脱氢酶

解酒

醉驾

酒精的代谢

药品批文

保健食品

消化

分类: 药物体内过程

    昨天上街,看到一个小药房门外,有一非常扯眼球的广告,“解酒药赶黄草”。很明显,在今年五月醉驾入刑的法律执行以后,解酒药的“市场需求”激增。到网上一查,解酒类药物的叫卖现极火热。

解酒药大都价格不菲,宣传广告都有很多的说明,疗效的保证,来证明其物超所值。尽管实际上不能解酒,国家未批准解酒药,但如同赵本山的小品“卖拐”一样,“忽忽悠悠”地就卖了,钞票就进来了。

这些说明证明也与许多药品保健品的非法夸大宣传一样:老套的用“名贵药材、秘方偏方、经典古方、间谍专用、外国进口、最新专利”等等;新鲜的炫现代科技,基因工程、DNA、××因子等。这中间许多方式,人们都较熟悉,不需多述。而对用酒精代谢的科学知识出发来忽悠,可能有较大的迷惑力,需要分析一下。

本博主近月发了一组浅释药代动力学的小文(见博文:体内过程之一到之四)。现正好借利用酒精代谢知识的解酒药广告宣传的实例来小试牛刀,分析一下这些忽悠。之前有必要将有关酒的科学知识复述一下,熟悉的可跳过这一段。

 

酒的本质是酒精,学名乙醇(CH3CH2OH)。各类酒都要标明其中乙醇的含量。因酒类的使用早就是一个社会问题,学者对乙醇,作为食物、药物或毒物的研究已是相当的深入。所谓醉驾的标准是≥80mg/100ml,正是药物学或毒理学上一般认为的中毒标准。如解酒药真能解酒,只有一个途径:就是加速乙醇的体内分解和排出,使测出的酒精血药浓度下降。

这正是乙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范畴。乙醇经口服后,很快在胃肠道被吸收,5分钟即可在血液中发现,经肝脏分布全身。由于饮酒的量较大,肝脏的首过效应只能对少量的酒进行处理,大部分乙醇会在以后的循环中进入肝脏时代谢。主要的量(90-98%)被肝脏的乙醇脱氢酶(ADH)等处理,乙醇被氧化成乙醛;随后迅速地被乙醛氧化酶氧化成乙酸(醋),以后乙酸又代谢成水和二氧化碳,并以此形式排出体外(尿和呼吸)。也有少量的乙醇未被代谢直接从尿排出。转化成乙醛是关键的一步,其花费的时间决定了乙醇消除的快慢(有人缺少乙醛氧化酶,故易上脸,醉酒)。

人体(以70公斤计)大约每小时可代谢掉10ml的乙醇。这个速度与乙醇在血液中的浓度无关。在体内乙醇被代谢后,血液中间乙醇的量就会减少。

 

上述这些知识较为普及,不仅在一些限酒的宣传中,甚至在某些解酒药的宣传中也能看到部分。但以此出发,解酒药的忽悠就来了。

 

忽悠之一:解酒药可增加乙醇脱氢酶的转化能力。

乙醇的代谢速度与体内乙醇脱氢酶的能力有关。对于特定的人体来说,在一个时期是个定数。酒量大的人,乙醇的代谢速度较快,但这由遗传或长时期喝酒的诱导造成(也有一定的限制)。不可能有某物质立马就造成了。

酶常是药物的作用靶点,但在人们用的作用于酶的药物中,只有酶抑制剂,即使酶的作用减少;药物学中还未见有酶的促进剂的说法。在体内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下,酶的能力已是最大。我们无法再使体内酶的能力增加。

声称能增加乙醇脱氢酶能力的产品未能提出实验报告,来颠覆现有科学的认识。

 

忽悠之二:解酒药含乙醇脱氢酶,摄入后增加酒的代谢速度。

网上有乙醇脱氢酶胶囊,或什么胶囊含乙醇脱氢酶之类的东东叫卖。就是说用外源性的乙醇脱氢酶来加快体内乙醇的代谢。这看起来很“美”,但事实上做不到,因为要让这个酶完整无损地进入肝脏起作用是不可能的。

道理很简单,因为酶的结构都是蛋白质(由大量氨基酸结合而成),蛋白质类的物质在吃入胃肠道时会被消化,最终成单个的氨基酸,蛋白质的分子不能被吸收。就是说吃进乙醇脱氢酶胶囊,胶囊的外壳即使能保证酶不在胃里被破坏,但避免不了酶在肠道的消化。如胶囊一直不崩解,就只能连内容物一起进入大便了。

现有的酶类药物口服的大都在胃和肠起作用,如助消化的多酶片、胃蛋白酶、胰酶(这些本身就是消化液的一部分)等。人们见过到肝脏起作用的酶类产品吗?

乙醇脱氢酶吸收是一个不可绕过、不可逾越的障碍。至今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没有批准一个乙醇脱氢酶的药品或保健食品上市。

 

忽悠之三:解酒药增加了体内合成乙醇脱氢酶的原料,就能增加乙醇脱氢酶的量。

有些解酒药说是补充了很多氨基酸,这是体内制造乙醇脱氢酶的原料。增加了一些原料,与体内增加乙醇脱氢酶完全是两回事。体内酶的合成关系到基因,关系到DNA,是很复杂的机制,不是轻易可以改变增加的。

原料和由原料生成的产品是两回事,不能等同混淆。铁矿石不是钢铁,更不是汽车。解酒药的制造商必须拿出体内增加乙醇脱氢酶的证据,才可能通过国家食药监局的审批。

 

利用人们不太懂的科技知识,来迷惑人,容易忽悠成功。对此有个笨办法:不必要去看广告中那些科技的解说,只需要查查,广告中有无食药监局的相关批准文号(药品或保健食品)(参考博文:查找药品的批准号---查明药品广告的真相之一),再核实即可。以简单的一个方法来对付,不变应万变,就可以避免种种忽悠。

当然,多知道一些科学知识,就更不易被忽悠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