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潮州淡浮院
丁启阵



潮州于我,有两大吸引力:一是品尝名闻遐迩的潮州美食,二是实地了解唐代大文豪韩愈曾经为官(潮州刺史)之地的风物景观。
但是,这次参加广东省旅游局和南方卫视联合举办的旅游推广活动“广东的冬天和夏季一样精彩”,潮州方面的安排却出乎我的意料:潮汕高铁站出来后的第一顿饭,不但没有让我们领略到潮州菜的美味,反而让我们饱受了一番等待的滋味——据说是客人太多的缘故,两道菜之间的上桌间隔在5到15分钟之间!第一个景点并非韩文公祠,而是一所新近建筑的一处类似寺庙的建筑群——淡浮院。淡浮院由泰国华侨郭丰源倡议、集资建设而成。淡浮院被认为是潮州地区的地标性建筑,潮州人引以为自豪。
近年我频繁南游,早就知道,到了华南地区,许多寺庙有这么一个特点:里边供奉的,往往不止一种宗教派别,而是释道儒偶像毗邻而居,古今中外圣贤分庭抗礼。游客进了庙门,可以各寻教主,烧香磕头,祈福许愿,皆大欢喜。在我这个从不烧香磕头的教外人士看来,大有眼花缭乱、六神无主的感觉。
尽管有了这方面的经验,但是,到了潮州淡浮院,还是吃了一惊,凌乱半晌。
进门之前,大牌坊“东粤菁华”匾额两侧,是“金声”“玉振”两块匾额,令人立即想起曲阜孔庙。过了牌坊,两侧石级构成的勺形地面,置一生铁铸成的铁牛——原为韩江广济桥上镇江之物,落水后于上游河床淤泥里寻回。淡浮院建成后,移置于此。沿山坡拾级而上,正殿“淡浮院”(末代皇帝胞弟溥杰题写的匾额将淡字写做澹字),两侧长廊是“中国历代书法碑林”,俨然书法艺术博物馆。淡浮院和交泰殿中,供奉的均是佛祖金像。交泰殿前的平地上,有一座题为“无”的白石雕像,头部中空,说是老子像。从一块路标看,淡浮院内还有堪称“世界之最”的《老子出关图》石浮雕,桃花水母井,以及孔子像,这些都是我匆匆游览漏看的景物。
当地导游一直说它是个寺庙,但游览过淡浮院后,我想很多人都会感到迷茫:这是个寺庙吗?
其中最令我惊诧的是“交泰殿”。此殿之名,寓意“中泰文化交流”。但是,略有中国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这“交泰”二字,源自《易》的“天地交泰”,有阴阳交合之意。北京故宫内有“交泰殿”,是皇帝与后妃的生活区,用的就是这个意思。中土寺庙,展示男女交媾合欢造型的,极为罕见。我只见过拉萨布达拉宫里有男女交合造像,听说承德外八庙有个欢喜佛殿但无缘亲见。看过交泰殿,从右侧往下走,路过砚峰书院。过书院不远,有一株人字形的榕树,作劈腿状,行人循石级小路从榕树胯下鱼贯出入。临离开淡浮院时,看到一处四周拉着铁链的草地上有个标记物,外方内圆的大理石板,四角镌刻“阴阳交泰”四个字,当中圆形部分露出左右不同颜色的泥土。前边的文字说明,大意是:当初淡浮院奠基时,挖掘不到一尺,发现泥土呈黑红两色;进而发现,砚峰山土质,皆是黑红二色。因此,被认为是“阴阳土”,阴阳交泰,乃吉祥之兆。于是,以黑红二色土壤分界线为中轴线,兴建殿堂庙宇。
据介绍,淡浮院创始人郭丰源先生是泰国已故国王普密蓬·阿杜德的御用风水师,善知山川形势之利害。从淡浮院的情况看,郭丰源先生的风水学说,大概也就是《周易》所说的阴阳相生那一套。较为正式的文字介绍资料,给淡浮院的定义是“文物收藏院”。但据我看,它更像是东方人间社会的缩影。从两千余年的历史看,不同宗教思想之间,明争暗斗,你死我活;并不能像阴阳、男女这样,交合、康泰。所谓交泰,不过是风水先生的一厢情愿而已。
不过,尘俗中的男女游客,到淡浮院感受一下土壤之色昭示的阴阳交泰之理,仍不失为一件有趣之事。“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