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自比匏瓜?
(2016-06-06 11:16:41)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快乐阅读 |
孔子为什么自比匏瓜?
丁启阵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
佛肸,晋国大夫赵简之的私邑中牟县(在今天河南汤阴)的长官。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1年),佛肸占据中牟造反。佛肸派人请孔子出山,孔子准备答应。子路反对,说:“从前我曾听夫子说过:‘亲身做坏事的人,君子不会去入他的伙。’现在佛肸占据中牟造反,您却要到那里去,这是怎么一回事嘛!”孔子说:“是的。我说过那样的话。但是,不是还有一个说法吗?最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最洁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我难道是匏瓜吗?怎么能挂在那里不让人吃呢?”
匏瓜、系而不食,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我不是匏瓜,怎么能用绳子系起来挂在墙上不吃不喝呢。意思是,孔子认为自己需要做官拿俸禄,得养家糊口;二是,匏瓜指匏瓜星,匏瓜星徒有匏瓜之名,但不能食用。说的是,一个人有才智,就应该派上用场,不能像匏瓜星那样一直挂在天上,不发挥作用;三是,匏瓜苦味,人所不食,只能挂起来。意思是,孔子希望自己是可供人食用之物,即有用之物,可供人使用的人才。
三种说法,均可通。但我更赞成第三种。理由是,孔子是主张积极入世之人,他希望自己于他人、天下有所用处。不能为他人、为天下所用,他会感到悲哀。这种思想、感慨,跟《易·井》的“井渫不食,为我心恻”一脉相承。井渫不食句,孔颖达疏:“井渫而不见食,犹人修己全洁而不见用。”意思是,井水洁净了,却没有人来打水饮用,我的心里感到失望忧伤。
引用一句说书艺人爱说的话,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孔子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修养,研究西周王朝诗书礼乐等教化典籍,周游列国,到处兜售自己的学说。但是,“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杜甫诗句),一生心血,尽付东流,满腹经纶,都化泡影。孔子“井渫不食”的悲哀,应该是非常深沉的。